(大埔北區)原居民歸園田居 經營客家菜館

 2021-04-09
(大埔北區)原居民歸園田居 經營客家菜館

疫情下,郊遊遠足成為香港人的熱門假日活動。筆者最近從大埔行山約一個半小時,由烏郊騰到達荔枝窩三椏村,發現隱世秘居家庭式經營客家菜館,由曾姓原居民三代客家人共同經營。


曾氏昆仲:我哋嘅豬肉砵全用柴火爐蒸煮。


荔枝窩是大埔船灣郊野公園一帶規模最大村落。遊人步經海岸,略上山尾坳,半小時左右到三椏村,原來三椏村最近開了名為「綠悠遊山莊」的新客家菜館,不過位置較隱蔽,難免會錯過隱蔽的鄉村風情。

客家法國回流兄打骰弟大廚

經過一堆芒草群,沿著「綠悠遊山莊」木牌向前行幾分鐘左右,會望見一間瓦磚房子。房子前方是一大片農田,店家是曾姓原居民,從法國回流香港後,歸隱故里開設客家菜館。

菜館由大哥主理,常親自為每位行山客落單並安排餸菜,廚房則由弟弟做大廚烹飪客家風味家鄉菜,自家製臘肉炒芥蘭、豬肉砵、煮客家黃酒雞、新鮮魚湯等等都是其拿手好戲。


菜式別具家鄉風味。


大部份菜式的特別之處在於自製原材料,在香港很難想像一處地方,能夠即摘即食新鮮蔬菜,上碟後仍有草青味,臘肉同樣是在屋外生曬即製。曾大哥特別指引記者到柴火爐前體驗田野的原始煮食方式,別具家鄉風味。「我哋嘅豬肉砵、梅菜扣肉全都是用柴火爐蒸煮,出面好難見到。」


哥哥主管,弟弟主廚。


老媽巧手包茶果阿仔越洋供咖啡

小記採訪期間,剛好遇上曾老太在田間,默默低頭坐在小桌子巧手包蘿蔔茶果,曾大哥笑言:「阿媽唔係成日包,每次包完都俾客人快手清晒!真係可遇不可求。」

在距離市區約兩小時路程,此客家菜館並非如一般的小菜館應有盡有,而是限量出品,不時還會有許多新驚喜,這就要視乎店主外出採購和就地取材的成果。

在「綠悠遊山莊」感受到的不僅僅是田園民風淳樸,還有曾氏一家以親情用心經營。眼見是兩代人在鄉郊故里耕作煮食,實情是還有第三代人參與!

行山熟客最愛喝曾大哥的自家咖啡,原來是由曾大哥在法國的兒子定期寄來之咖啡豆製成。曾氏還會擔任荔枝窩「導賞員」,為到訪三椏村的每一位行山客,介紹村內的歷史變遷與人情故事,並藉菜式講述客家人的文化傳承。

經營以來,曾氏幾口最感動有朋友和客人會特意前來探訪:「下雨天都長途跋涉入嚟探我們,還有朋友帶來生果籃及靚靚花束,好感動。」


曾老太出品蘿蔔茶果,手快有手慢無!



沿木牌前行可抵瓦磚小屋。



懷舊雞公碗!


【村口高大刺竹 反映生活智慧】

走進三椏村,第一個感覺是:難得有一條鄉村連一輛汽車也沒有,村的四周也少有建築物。在一片清幽之中,盡入眼簾的景象,是一棟棟的青、棕色瓦頂的兩層房子群立於農田之間,充滿鄉土氣息,難怪不少人說荔枝窩是香港保存最完好的客家村落之一。

村口種有一棵高大的刺竹,究其源由,原來客家人會在村落四周種刺竹作防禦,在以往農耕時代刺竹更是很好的燃料、建材。另外,村內也種有不同的竹類,防止水土流失,處處反映出村民的自然生活智慧。



到新界村落走一走,忘卻都市煩囂。



臘肉在屋外生曬即製。



柴火爐蒸煮客家小菜。



新界人家

專訪

生活

大埔北區



相關文章


(西貢)水上人家吳仕福社區人家

(西貢)水上人家吳仕福

週末的西貢,人潮喧鬧。沿著熙熙攘攘的街道向碼頭方向走去,街巷錯落縱橫、宗祠古屋點綴其間,豪華遊...

(沙田)實實在在唐學良社區人家

(沙田)實實在在唐學良

填一份申請表、打一個電話預約門診、換一個電燈膽,他一次一次地幫忙、一件一件地完成。在很多人眼中...

(西貢)街坊開心果溫啟明社區人家

(西貢)街坊開心果溫啟明

在景林邨景櫚樓地下這個狹小的議員辦事處,卻是全邨最熱鬧的地方。做訪問的那天,從一早就開始下雨,...

(沙田)陳敏娟的姚家情社區人家

(沙田)陳敏娟的姚家情

花季燦爛、雨季朦朧,青春美好易逝。以往,在香港這個經濟主導的城市,以青少年群體為受眾的文化產品...

(西貢)真西貢人李家良社區人家

(西貢)真西貢人李家良

香港,有四代人的家真不算多。李家良一家的四代人記憶,都與西貢有關。四十多年來,他見證西貢舊墟從...

(沙田)逆流大叔鄧家彪社區人家

(沙田)逆流大叔鄧家彪

緩緩的城門河水,從城門水塘的溪澗,蜿蜒曲折而下,環抱沙田,承載著河兩岸的時代變遷,亦見證著鄧家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