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「小時候的玩具不多,就只有嫲嫲給我的珠仔盒,閒時穿串珠鏈自娛。」Sharon從未想過,這盒七彩多變的珠仔,卻在她心底埋下一顆夢想的種子;直至一次出國旅行,卻重新打開這個塵封心底的盒子,遂毅然放棄高薪穩定的職業,重拾自己的興趣。雙眸明亮的Sharon凝視半空,細訴人生中毅然追夢的故事。
手製銀首飾,個人風格鮮明。
Sharon畢業後投身社會幫補家計。縱橫商界多年,她歷盡資訊科技、經濟、市場研究等行業的煎熬,仍未找到屬於自己的歸屬感。直至一次莫斯科紅場博物館之旅,心中對珠寶首飾的熱愛突然燃燒起來。
Sharon:「好享受接觸銀嘅每一刻。」
時至今日,那盒珠仔仍然珍藏到現在。
回到香港後,Sharon如常拿起珠仔盒,感受特別深,除了是嫲嫲的愛,也是追夢的力量之源。Sharon感嘆,原來很多夢想也是從童年開始,只是長大成人後,在工作的日子裏一直被遺忘。
隨後,八年間,她拜訪了不同的國家,報讀了很多課程,發現製銀使她特別開心。「每一個地方嘅手藝好唔同,呢八年付出好多無諗過回報,好享受接觸銀嘅每一刻。」她喜歡銀的色澤;給予人歷久常新的感覺。而舊銀呈現復古的感覺,像代表著人生不同的經歷。
「以前係跑數,趕期限。宜家好多嘢唔會用數字衡量,相對自律好重要,因為無人會管你。」她認為這是身為創作人的重大考驗。面對重重挑戰,收入又不如以往穩定,但仍然堅持不懈,因為「人生有啲嘢唔可以用錢衡量,可以搵番自己嘅興趣就係錢畀唔到你嘅嘢。」
遊歷多國,豐富了創作素材。
疫情下唔可以外遊,但唔代表無咗精彩嘅人生。
說到技術,她直言香港製銀師傅雖多,資歷亦深,卻比外國保守。日本等外國不同地方會以重用銀來製銀,香港師傅卻堅持用傳統的金工製銀。吸收了外國可取之處,她在作品中結合這兩種的製銀方法,希望能在香港推廣。她並盼港人能走出傳統的枷鎖,讓製銀技術更上一層樓。
近兩年,以往周遊列國的Sharon留在香港,發現很多以前遺漏了的事物。「疫情下唔可以外遊,但唔代表無咗精彩嘅人生,仲有好多事物未被發掘。」她把第一個作品命名為「Dream Catcher」,就是提醒自己要及時追尋夢想,勿忘初心。
她自小喜歡珠寶首飾。
不存在「藝術我識條鐵咩」,因為呢啲係銀。
將軍澳天變地變
人情味是unchanged melody
「完全沒想過,將軍澳可變得如此漂亮!」原居沙田的Sharon,婚後隨先生搬到將軍澳,她憶述昔日的將軍澳:「不但鄰近堆填區,那時地鐵亦未開通(至將軍澳區),交通不發達!」
在將軍澳居住了十餘載,她見證著當區的大小變化。「由落後地區,演變成一個小蘇豪。」Sharon認為,不論環境配套或是鄰居種族,將軍澳都有外國的風格。「感覺就像與鄰居一起經歷區內轉變,重新建立一個我們的地方。」
「記得2018年颱風山竹襲港,將軍澳附近海皮被沖擊至溶爛。當時不少街坊自發到街上清理,同心協力搬運石頭、堆砌出跑步徑;食肆亦向大家提供午餐,人人守望相助,令人非常感動。」鄰里之間無可替代的人情味,大概是Sharon鍾情將軍澳的原因。
「前沙田友」Sharon 見證將軍澳發展。
新界人家
西貢
專訪
生活
學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