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,香港興起一股水草造景熱潮,是水族界的新寵兒。在大埔土生土長的兩兄弟Leo和Hanson,將這興趣變為事業,成為水草造景師。在他們的巧手下,險峻的懸崖、葱綠嫣紅的草坡,就如給多啦A夢放大縮細電筒照過,一一收進水缸,加上魚蝦緩緩漂游,化成一道美麗風景,比昔日電視深夜播放的《魚樂無窮》更治癒。
Leo & Hanson:「世界上高手太多。」
弟弟Hanson回憶起成為水草造景師之路,要從小學時街邊撈金魚講起:「有次行街見到撈金魚就嘗試去玩,玩完後舖頭會送幾條金魚給你。當時就立即去買個魚缸,養了一陣子都是不成功。之後,就不斷去找尋原因。」
只希望成績一次比一次進步。
期間,兩兄弟在水族店的水草玻璃缸停下來凝視許久,並漸漸成為日常習慣,然後正式養起金魚來。之後,兩人開始進入更廣闊的水族世界,情迷水草造景,堅持理想多年,甚至踏上世界競技舞台,去年贏得2020年AAC水草造景大賽冠軍。他虛心地道:「每次參加比賽都沒有預計自己能夠得獎,世界上高手太多。只希望成績一次比一次進步。」
弟弟Leo 主理水草造景構圖和製作。
今年,弟弟決心由「玩家」變「行家」,全職經營「水野平源」,望把水草造景融入香港人的家中,再次帶動水草造景的熱潮。
初時,兩人從網上查閱造景圖片及觀看影片,從而學習設缸手法及概念。然後,再自己找尋適合的造景材料,例如:木、石、泥、沙及草等等。哥哥Leo形容水草造景是一門藝術,構圖講求黃金比例、配色、焦點、意景及景深等等,學問多多。「造出不滿意圖,會重新再造,直到滿意為止。有時候還會同志同道合的人交流,希望構圖越改越好。」
得獎水草造景作品名為《城門谷》。
頭兩個月變化可以很大,有挑戰性。
水草造景最吸引之處,在於構圖及種植過程中充滿不確定性,設計往往要彈性修訂,因此Hanson補充說水草造景也稱為「活的藝術」。「魚缸就等於畫紙。種植過程最常遇到的事,就設缸初期系統未穩定,有機會出現水草不生長及出現藻類,一個月到兩個月的變化可以很大,十分有挑戰性。」
玩家變行家,來自大埔一個家。
行山生捕獲靈感
講好香港生態故事
「搬搬抬抬,長時間低頭蹲下,需要強度體力勞動。」他們坦言由零開始到完成每件作品,都經歷不少難關和挫折,然而每一件滿意的作品能令人賞心悅目,所以付出值得。Leo和Hanson希望在創作上積極改革,形成富地域色彩的獨特藝術風貌。
而水草造景的取材,正好反映香港的地貌特色。「從旅行或行山時所觀察,都是很好的靈感來源。例如:西貢火山岩園區中六角形岩柱群,和海岸被侵蝕的地貌,都可成為靈感泉源。首先需要了解當地生態環境,以及岩石的獨特之處,就如岩石上紋理及方向。了解後就開始畫一幅草圖,造起境就會更加得心應手。」是藝術品,也是一個「微縮生態世界」,講好香港大自然故事。
《高山低谷》,大飽眼福。
新界人家
專訪
生活
大埔北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