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一度十分發達的本港養蠔業,在上世紀80年代起有了大變化。當時,隨著新技術出現,蠔排養殖逐漸取代了舊有的水泥柱的養殖方式,對海洋生態造成了影響,威脅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間。同時,填海及過度捕撈等因素,導致本港大部分的蠔礁已幾近消失。為了改善生態環境,近年有一班義工默默修復蠔礁。
大自然保護協會(TNC)外展助理經理羅頌翹(Anniqa)與她的團隊,自2018年起開始在香港海灘推動蠔礁修復工作,包括用傳統養殖蠔業的廢棄,培育接近自然的蠔礁,為香港海域的生態一手一腳做出貢獻。
Anniqa:「過程中慢慢讓自己有了使命感。」
大學主修商科的Anniqa畢業後,未有進入商業世界,而加入了TNC,開始認識到生活多年的城市,存在許多她未曾知曉的美麗。「香港雖然很小,但係有好多動物住喺呢度。」有了興趣就有動力,Anniqa邊學邊做,在學習自然生態知識過程中,結合自己商科的學術背景,用社會更加理解的方式傳播訊息,「學習嘅過程,令我更加懂得如何將呢啲知識講畀無了解嘅人。」
Anniqa 在蠔礁修復試點工作。
與餐飲界講過後,
好多行家都加入咗,
仲講畀其他行家知道。
Anniqa開始蠔礁修復的工作後,繼續用從零開始的心態開始做起。「唔做呢個項目,其實都唔知道蠔係海洋生境,過程中我哋也慢慢受到政府、社區越來越多人支持,讓自己有了使命感。」
Anniqa在過程中不僅要與蠔民、社區、政府不斷聯繫,她們還要聯繫餐飲界,希望將以往作為廚餘的生蠔殼可以循環再用,將這些回收到的貝殼重新放進海中,作為蠔苗生長所吸附著的底基。過程中,Anniqa感到自己工作受到他人的認可,「與餐飲界講過後,好多行家都加入咗,仲講畀其他行家知道,也加入我哋嘅項目。見到蠔礁保護嘅資訊放射出去,呢個過程都幾興奮。」
講起蠔礁,Anniqa洋溢著興奮和喜悅,不斷向記者分享她們的保育工作。「海洋嘅發展要可持續、要平衡,無論對於海邊的村民,還是養蠔的蠔民,以及香港的普羅大眾,維護好海洋生態所有人都會得益。」
越來越人參與支持,令Anniqa 更有使命感。
希望在香港做出成功案例,
咁之後大灣區周邊城市都可以做,
令整個海域嘅生態都得以改善。
隨著位於流浮山的試點取得越來越多成果,Anniqa也將蠔礁修復的保育目標擴大到更大範圍。「希望可以在香港做出成功案例,之後珠江三角洲大灣區周邊城市都可以做,令整個海域嘅生態都得以改善。」
她說,她會不斷向香港人傳播有關蠔礁保育的知識,「香港人唔太了解蠔礁,希望疫情過去,可以帶大家到海邊,一起去落手落腳體驗下蠔礁修復嘅工作。」
天然的蠔礁成為內陸的天然屏障。
蠔仔細細隻 貢獻多籮籮
蠔類能夠起淨化海水的作用。與此同時,蠔在生長過程中形成的蠔礁結構,可供小蝦、小蟹、海草等其他海洋生物棲身。
此外,蠔礁還能為海岸綫提供天然屏障,具有與紅樹林相似的防波功能,減低風浪為內陸生景帶來的侵蝕!此外,蠔礁還能為海岸綫提供天然屏障,具有與紅樹林相似的防浪護坡以至防災之功能,可減低風浪為內陸生態帶來的侵蝕。
蠔礁為不少海洋生物提供棲身之所。
殼海無涯,出「礁」應對。
新界人家
專訪
生活
學習
環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