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當時傾盆大雨,我哋協助統籌的人員凌晨無眠,在上水擔遮等候兩小時,迎來歷史時刻。」對於解放軍進駐香港的情景,伍志華歷歷在目。1997年,伍志華是個30出頭的青年人,是大埔區的社區統籌主任,他為由經歷港英政府的殖民地時期,到見證香港回歸祖國,深感高興,並慶幸參與其中。
華哥:「接觸街坊市民,對民生變化感受深。」
開始訪問時,伍志華(華哥)隨即展示的一片幅菲林,當中紀錄了1997年7月1日迎接解放軍進駐香港的場面。
華哥保存1997 年迎接駐港部隊拍下的菲林。
內地透過種種惠港政策,恢復香港經濟。
九七回歸那年,除了維港煙花盛放、尖沙咀文化中心外,新界各區積極舉辦不同的慶祝活動。上水也不例外,七一那天,解放軍駐港部隊凌晨經上水入城,有民眾冒雨迎接。華哥亦介紹說,回歸的12年後,區議會以此建設回歸紀念園作紀念,紀念園內五根銅柱,其實是抽象版的解放軍駐港部隊,銅柱上刻著「威武文明之師」牌匾,後方的牆上,記載了新界各區在九七時舉行過的慶回歸活動。
「回顧過去25年,香港經歷金融風暴導致樓市大跌,沙士時期的香港經濟大受打擊,內地則透過種種惠港政策,恢復香港經濟。在社區接觸街坊市民,這些年的民生變化,感受更深。」華哥特別提及第五波疫情期間,協助分發中央援港物資,體會傳統中國人的強大民間力量,回歸後的社區,回氣持別快。
平日踢波帶來歡樂,這場盃賽帶來「歸」「蜜」。
97 年,30 出頭的華哥出席婦女聯歡會。
廣福道導賞 唐樓好有feel
訪問當日,華哥化身大埔歷史導賞員,帶領記者從廣福道一帶遊走市中心,「辦公室搬過好幾次,從東昌街到廣福道,再到懷仁街......」當中他認為廣福道兩旁唐樓密集,是最具大埔歷史特色的街道。
居住粉嶺的華哥堅守服務大埔區20多年,他憶述當初是參與義工工作開始,後來才正式擔任社區事務崗位。「睇住大埔由六個公屋屋邨,增加到八個,以前的石地球場又改建成綜合大樓,成為現時的新街市地標,寶湖附近的暖水池又即將落成。」華哥認為社區在25年間,不斷完善成長,令香港變得更加方便宜居。他又稱,大埔區對比其他新界地區,較多低密度樓宇,少有新樓盤或其他高樓大廈。
廣福道一帶別具大埔歷史特色。
冇嘢可以阻到熱心人辨工
回顧2019年社會事件,華哥最深刻大埔成為嚴重受影響區域,吐露港公路被封鎖,東鐵綫停頓,當時需要從九龍坑步行至廣福道的社區辦公室。「行路都要到達,因為那些時候更加需要社區服務。」
見證社區的建設成長。
新界人家
民生
專訪
生活
大埔北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