位於石籬大白田街馬路邊的一間紙紮店,由林氏一家經營。由第二代人接手至今近二十年,屈指一算,該店紮根石籬已逾半個世紀。店裏裝修簡樸,處處可以發現到歲月的痕跡,古舊的用具承載店東一家以至街坊的不少回憶,在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,已經不再常見。
林太:「呢一行,需要一群對傳統好忠心嘅人撐落去。」
林太今年七十多歲,開店至今每天風雨不改到店裡幫忙。以前的人讀書不多,可選擇的工作也不多,當時家家戶戶都拜神,林氏為養活一家六口開辦紙紮店。「以前生活唔容易,啲細路放學就返舖頭做功課、食飯,收舖就抹地,鋪紙皮喺地下瞓覺,一點一滴回憶都喺舖頭裏面。」
在石蘺區營業多年,見證社區人事變遷。
做呢行好似做中醫咁,有啲人就算冇病都會睇醫生,似求個心安咁。
但時代不同了,昔日小店都被大型連鎖店取替,人情味彷彿是奢侈東西。「石籬依然好有人情味,大部分客人係老街坊,幫襯咗好多年,好似琴日有個婆婆嚟買嘢,無啦啦俾咗封利是我。好多街坊買西餅蛋撻都專登買多半打,生咗BB又會派啲紅雞蛋過嚟。」二哥說。「以前節日氣氛濃厚啲,中秋節啲街坊會買嘢拜嫦娥,端午節啲人會拜龍舟,以前舖頭除咗買紙紮仲會整餅,所以大時大節氣氛好好,特別感受到社區裏面嘅溫暖。」
問及工作辛苦與否,林太笑說:「梗係辛苦啦,要早起身一腳踢做所有嘢,由摺金銀、入衣包、執貨擺貨都自己做。」為何要堅持?她這樣回答說:「我覺得呢一行業幫到人,我覺得呢行好似做中醫咁,飲涼茶未必真係醫到你,人地嚟到有咩唔舒服或者有咩運滯,咁我咪好似涼茶店咁執劑茶畀你,執啲金銀衣紙畀佢哋,拜咗個心安理得,起碼個心都舒服啲,可以話係一個心靈上嘅慰籍。」
林太形容紙紮舖猶如中藥行。
有啲熟客成日帶埋仔女嚟幫襯,到佢地過咗身,仔女就嚟買野拜返父母。
紙紮店主要做老一輩的人生意,在這半個世紀也不免經歷過街坊朋友的離去,林太道:「呢個確實係做呢行心酸嘅地方,有啲熟客以前成日帶埋仔女嚟幫襯,到佢地過咗身,仔女就嚟買野拜返佢地父母。好記得有個老人家帶個仔嚟買嘢,佢個仔就喺後面講都收唔到㗎啦唔使買咁多,而嗰位老人家細細聲同我地講,買嘢拜神拜祖先,我哋而家做足啲做多啲,希望下一代睇到都會跟到我哋,唔好斷咗個傳統。」
年逾70 歲的「事頭婆」林太,凡事親力親為。
傳統文化係寶 偏偏抵觸環保?
「其實亦都好多年輕人係跟得到,好孝順咁承傳落去,有時因為佢哋嘅消費能力高啲,會買更加多嘢,亦都因為資訊發達,更加多人了解拜神嘅傳統,有更加多年輕一輩繼續傳承拜神呢種傳統。」二哥說道。
因為燒街衣造成的空氣污染,引起好多環保人士的反對,亦引起很多居民投訴濃煙會影響健康,有研究顯示,平均燒一公斤的紙錢會產生1.5公斤的二氧化碳,亦會產生其他有害化學物質,影響人體呼吸系統。
二哥有感而發:「有啲人好抗拒道教要燒衣燒香,我希望包容啲,尊重其他人嘅信仰,雖然燒香燒衣可能會造成煙灰,有人會好嫌棄,其實過程只係好短暫。」不同信仰都有不同儀式,應給予尊重和接納,傳承傳統文化,建造共融的社會。
源豐紙號,現由二哥打理。
二哥表示,希望大家懂得尊重其他人的信仰。
新界人家
文化
專訪
生活
荃灣葵青離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