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大埔北區)在港德國人 來我城辦教育社企

 2022-12-15
(大埔北區)在港德國人 來我城辦教育社企

香港素有「國際大都會」之稱譽,但跨代貧窮問題仍然嚴峻。牛津大學碩士畢業的德國人,約十年前毅然放棄跨國公司的高薪厚職,隻身來到香港逼屋邨、住劏房,與拍檔經營教育社企並舉辦跨文化活動,希望在推廣香港文化的同時,也給予香港基層學生認識世界的機會。



Till:「明白全球村下大家都係一家人,就可化解許多誤解與矛盾。」


背包旅行最愛香港 牛津碩士留低發展

Till Kraemer在德國的小農村長大,他自小夢想遊歷世界各地,探索不同人情風貌,笑言「不想僅做一隻被圈養的小綿羊」。小時候的他成績一般,直到高中對電腦程式產生興趣才慢慢開始發奮,最後獲獎學金升讀牛津大學碩士課程。


畢業後,Till去過逾50國背包旅行,走遍萬里最愛香港,著迷這裡的高樓大廈及小城文化氛圍;他亦心繫教育工作,與本地拍檔開辦教育社企互文教社(ICE),望幫助更多的香港人認識並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,希望能夠培養出「世界公民」的觀念,共創一個多樣性、共融的環境。



德國小伙子融入港文化,推動世界大同。


比起來自高收入家庭或者讀國際學校的學生,基層學童缺乏國際視野。

來到香港時,他親身經歷住劏房的艱難生活,從鄰里中體會到本港基層學童缺乏接觸世界的機會,「比起來自高收入家庭或者讀國際學校的學生,他們缺乏國際視野,世界觀是十分的薄弱。」因此Till引入各類沉浸式文化體驗活動到校園,例如廚藝小組、舞蹈、藝術及節日體驗等等,以第一身感受與人交流及擴闊國際視野,體驗世界文化。


Till認為透過交流除了灌輸世界知識以外,更有助於建立包容文化。「從小培養孩子向每個文化學習,與不同種族的人共融,明白全球村下大家都係一家人,就可化解許多誤解與矛盾。」他續說一個典型的例子,指出絕大部份香港人都對「重慶大廈」還是停留於「龍蛇混雜」的觀感中,但事實上隨著時代變遷,大廈已在治安及環境等多

方面優化,只要肯拋開固有觀念,用心感受探索,那裡有許多值得我們了解的故事。Till希望從小小機構出發,能夠鼓勵香港人正視「標籤」及「歧視」的問題,營造更和諧共融的社區。



入校園提倡共融包容。


香港學生最需要給予更多空間,即使是與陌生人交談都是好的。

一般的社會企業會聚焦服務某一類人群,Till卻表示自己的服務群體不限年齡、種族及經濟背景等,皆因ICE的核心價值是達到跨文化共融。「香港學生最需要給予更多空間,即使是與陌生人交談都是好的,往後的成長才不會對所有事情都存在既定印象。」


【全球公民到校園分享印度人教舞斐濟人談島】

香港傳統教育富「追趕」色彩,學生腦袋持續被硬塞知識。Till與拍檔希望為學生帶來互動式學習,以真實主角現身說法,解答各種全球議題。例如在今年9月,在粉嶺田家炳中學舉辦印度舞蹈及手繪工作坊,印度籍導師教授技巧外,亦做了文化分享。


以可持續發展範疇為例,Till曾邀請來自斐濟小島的居民,講述自己每天「膝蓋以下泡在水裡」,生活化解釋海平面上升對地球的影響。疫情三年來,實體活動減少,Till期盼ICE在未來發展至全球網絡,能夠連結全球公民,更有效推動世界共融。



印度舞蹈在電影是Bollywood,在Fanling 變「friendlywood」。



在粉嶺一所中學辦印度文化體驗活動。



新界人家

民生

專訪

生活

大埔北區

學習



相關文章


(西貢)水上人家吳仕福社區人家

(西貢)水上人家吳仕福

週末的西貢,人潮喧鬧。沿著熙熙攘攘的街道向碼頭方向走去,街巷錯落縱橫、宗祠古屋點綴其間,豪華遊...

(沙田)實實在在唐學良社區人家

(沙田)實實在在唐學良

填一份申請表、打一個電話預約門診、換一個電燈膽,他一次一次地幫忙、一件一件地完成。在很多人眼中...

(西貢)街坊開心果溫啟明社區人家

(西貢)街坊開心果溫啟明

在景林邨景櫚樓地下這個狹小的議員辦事處,卻是全邨最熱鬧的地方。做訪問的那天,從一早就開始下雨,...

(沙田)陳敏娟的姚家情社區人家

(沙田)陳敏娟的姚家情

花季燦爛、雨季朦朧,青春美好易逝。以往,在香港這個經濟主導的城市,以青少年群體為受眾的文化產品...

(西貢)真西貢人李家良社區人家

(西貢)真西貢人李家良

香港,有四代人的家真不算多。李家良一家的四代人記憶,都與西貢有關。四十多年來,他見證西貢舊墟從...

(沙田)逆流大叔鄧家彪社區人家

(沙田)逆流大叔鄧家彪

緩緩的城門河水,從城門水塘的溪澗,蜿蜒曲折而下,環抱沙田,承載著河兩岸的時代變遷,亦見證著鄧家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