節能減廢,是香港人不斷提倡的可持續生活模式,但往往只著眼於「減塑」、「省電」等方向,甚少提及紡織廢物,有中學生則希望以科技創新,從源頭穿衣習慣開始鼓勵港人減少製造紡織廢物。
Brian:家人總在衣櫃前有 『選擇困難』,每天花大量時閒諗打扮。
香港平均每天產生392噸紡織廢物進入堆填區,佔城市固體廢物總量的3.4%。根據環境保護署(EPD)統計組的數據,估計其中50%是服裝。
培僑書院的中六生Brian從觀察家人的日常穿衣習慣中得到了啟發,「身邊嘅人總在衣櫃前有『選擇困難』,每天花大量時間諗打扮。」同時,Brian了解到紡織廢物在香港佔了大量堆填區空間,當中一半是服裝類。
學校開設創業學會,Brian 擔任幹事。
//目標客戶群係21至30歲市民。//
因這些觀察帶來的啟發,Brian著手設計AI人工智能時裝應用程式「iWearer」。在構思階段,Brian和團隊走上街頭,訪問市民的時裝習慣。「我哋發現21至30歲的市民,對於裝扮最缺乏自信,因此我哋將這個年齡段作為目標客戶群。」儘管Brian並沒有修讀經濟學,但自己研究企業管理相關的知識,這位「高中生CEO」並遊說兩位同學仔加入,從零開始學習,開展他們的創業路。
「用戶首先在程式中輸入身高、體重和設計自己的虛擬人像,然後選擇不同的場合。系統會根據這些訊息為用戶推薦不同的服裝。」Brian補充介紹說,所有的選擇都會給人工智能記錄下來,這有助於改進系統的推薦算法,使其更加個性化,可找出用戶喜愛的風格和顏色。
解說應用程式的每個功能
//當系統檢測到某些服飾很少穿著時,它會提醒用戶將其捐贈,以騰出衣櫃空間。//
Brian提及,許多香港人不為意重複購買同類型衣服,往往變相造成浪費。「用戶可利用程式掃描現有的服裝,在購物時再次使用程式掃描心儀的服飾,系統會自動分析兩者的相似度。」他透露,系統還會參考數據庫,推算用戶穿著心儀服飾的次數,而且「當系統檢測到某些服飾很少穿著時,它會提醒用戶將其捐贈,以騰出衣櫃空間。」
由於人工智能無法涵蓋所有場合,Brain在設計程式以外,還會提供真人服裝設計師的服務。「用戶支付費用後,可在程式中配對形象顧問,獲得配搭靈感。另一方面,可以提供更多工作機會給形象顧問。」
街頭訪問新世代的日常穿衣習慣
【DSE生想創業 唔會想愴個心】
Brian花了一年多時間構思概念,一年前開始研發手機應用程式。儘管Brian快將應考DSE,沒有太多時間去研發新的點子,但不同的創業公開比賽成為了團隊的動力,鼓勵他們將想法變成現實。「透過五六次的匯報和比賽,我哋嘅表達能力有好大進步。我哋會以用戶角度介紹程式,讓評判能夠更容易地理解程式的用途。」
Brian表示,待DSE考試結束後,他們仍會繼續發展這個程式,「所有的點子都是有價值的。」Brian鼓勵其他同齡人,不要怕經驗淺,努力實踐自己的想法,「從觀察和用心感受生活的大小事,將想法記下來。」
團隊望iWearer 助解「襯衫難」,並減少製造紡織廢物。
新界人家
沙田
專訪
生活
學習
環保
科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