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今天這個講求環保、推崇綠色理念的社會中,無論是綠色金融還是綠色科技,其實都是為了讓地球變得更好。對於田承輝(Thomas)而言,這一切也源自他童年的一段記憶,在那個現在回想起來既辛酸又洋溢溫情的歲月裡,他為親愛的家人默默許下一個小心願。後來,他長大成人後,將之轉化為實際行動,努力研發和生產環保產品,並為下一代留下一個更美好的環境。
政府在研發上花費甚鉅,但應用不足,使市民感受不到真正的變化。 —Thomas
關心父親 埋下推動環保種子
「我爸爸是做運輸的,工作非常繁忙。只有在陪他送貨時才能見到他。當時的將軍澳很多地方還是垃圾堆填區,地方又臭又髒。小時候我就想,如果可以處理這些垃圾,讓爸爸開車時不那麼臭,對他的健康也有好處。」這段童年記憶深深印在Thomas的腦海裡,成為他一生推動環保的動力。
在中學畢業後,Thomas前往瑞士修讀酒店管理學士學位,然而回流香港後,他毅然轉投建材業。2005年,Thomas成立了自己的公司,開始進口由回收塑料及木混合物製成的「環保木材」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他的公司從建材進口商逐漸轉型為科技企業,投身於環保產品的研發。
誓用科技貢獻社群。
//行業並沒有一個容易獲得的政府配套。//
由Thomas成立的金田農匯(Greentins),選址在他成長之地——元朗設廠。他坦言,環保事業是依靠原本生意的利潤來支持,因此工廠設於原來公司用的貨倉。他憑藉這一畝三分地,一步步推動環保和本土研發。他也坦言行業的辛酸:「行業並沒有一個容易獲得的政府配套,令我們難以用適合的地方和相宜的成本進行生產。」他盼望政府提供更多土地和倉庫,以支持環保行業的發展。
Thomas 深信, 環保教育要從小做起。
創新到應用 本地乏有效銜接
Thomas指出,儘管政府已大量投資於環保研發,市民卻未見實際成效。從金融創新到實際應用,香港的產業鏈並未有效銜接,導致資源分配不當。「政府在研發上花費甚鉅,但應用不足,使市民感受不到真正的變化。」
//如果市民能理解(處理垃圾也需成本)這一點,回收行業自然會興盛。//
以膠袋徵費政策為例,Thomas表示,市民反對並非因為不支持環保,而是認為收費後問題依舊未解決。Thomas認為,香港人普遍誤解垃圾處理應由政府出資,但實際上,處理垃圾也需成本。「如果市民能理解這一點,回收行業自然會興盛。」
自小許下的心願,奠定日後事業基礎。
【深信環保教育 應當從小學習】
作為元朗街坊的Thomas,近日向母校光明英來學校借出他研發的「微藻反應器」和「無土綠牆」做展覽。他希望藉此機會,讓學生了解最新的環保技術,並讓他們親身體驗綠色科技和循環經濟的實際應用,從而自小就可坐言起行推動環保教育。
據介紹,Thomas研發的「再生木海綿」環保土壤,是利用廢棄木材和低密度聚乙烯(LDPE)製成的,其中超過一半的原料來自回收物。這種土壤的使用方式與傳統泥土無異,每周只需澆水一次。相比於泥土,再生木海綿更乾淨易打理,能夠儲存空氣、水分和養分,保持植物根部健康,並延長植物壽命。
向母校借出「微藻反應器」和「無土綠牆」做展覽,師弟妹看得津津有味。
專訪
生活
屯門元朗
學習
科技
社區人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