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對老齡化,社會逐漸浮現大大小小的問題。衣食住行這四大範疇,一向是普羅大眾極關心的事,其中「吃」這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環,對不少人來說是享受的機會,但對有吞嚥困難的長者造成困擾。有團體早前以流動茶樓形式,邀請義工們和長者享受下午茶,向社區推廣軟餐文化。
為長者送上傳統美食及「壽桃包」軟餐。
食物煮好攪成黏液 加粉倒入模具還原
軟餐的概念,是把將煮好的食物攪碎成黏稠的液體,加入凝固粉粉後倒入食物模,還原不同食物的型態。
//為長者多做一步,讓他們吃得有尊嚴。—婦聯代表謝永恒//
「疫情期間,透過老人院舍的服務,看到吞嚥困難的長者,食物質素不理想,一攤糊狀,不要說長者,我們看到也不想吃。」香港婦聯代表謝永恒表示,香港人看待軟餐仍停留在「難食」的印象,近年雖然市面推出多款精緻軟餐,但費用較昂貴,於是會方在6月時於屯門區以社區茶樓方式,設工作坊讓照顧者和長者學習製作軟餐和試味。
「照顧者有時間,為長者多做一步,讓他們吃得有尊嚴。」永恒希望把他們經常接觸的到的飲食,例如茶樓的「一盅兩件」,傳統點心拼盤,蝦餃、燒賣、蘿蔔糕等,從茶樓中引入軟餐的概念。「衣食住行,『食』作為第二重要,吃得開心反應生活質素,可以感受一盅兩件的喜悅。」謝先生稱,吞嚥困難的基層長者能夠吃到外貌符合期望的食物,是他們最想達到的效果。
向義工和長者示範如何製作軟餐
每一口點心也是親手製作。
//味道唔錯,即使將來有需要(去吃)也不會反感。—義工關婆婆//
「社會老齡化衍生的問題,單靠政府力量不足夠。」永恒稱,政府只能提供硬性的支援,但長者始終在社區生活,他們需要生活在友善的環境,感受到愛和關懷。參加者兼義工關婆婆稱,在體驗軟餐製作過程中,使她對軟餐的味道和觀感改觀,「味道唔錯,即使將來有需要也不會反感。」
另一位義工Wendy帶同10歲女女Pricilla擔任義工,同時女兒更為現場老友記表演拉丁舞。「自己在照顧80歲父親,希望學習知識後將來照顧爸爸,女兒也能夠學習如何對待長者。」
小朋友協助準備工作,實踐兩代共融。
//希望女兒也能夠學習如何對待長者。—義工Wendy//
【小知識】
吞嚥困難 可大可小
據軟餐工作坊的言語治療師與現場長者分享,吞嚥困難的症狀包括:流口水、餐後或進食期間咳嗽、食物倒流至鼻或口腔、吞嚥後有咕嚕聲或水聲、食物長時間含在口中甚至沒有吞下,以及吞嚥過後食物殘渣遺留在舌頭或口腔內,這些情況對於長者的生活健康影響可大可小!
專訪
生活
屯門元朗
學習
社區人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