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語是聽障人士重要的溝通工具,但與非手語使用者之間的語言隔閡,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面臨重重困難。為促進社會共融,香港科技大學(UST)三位計算機工程學系畢業生開發應用程式「HandsTalk」,希望藉由科技打破這道屏障。
文字其實不是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法,溝通不是說我表達到就行,而需要有不同方式可以選擇。」 —HandsTalk團隊
//(翻譯員人手不足)如涉緊急情況,比如報警或看急診,那就更大問題。//
HandsTalk的開發靈感,源自於手語翻譯人員短缺的現實困境。據世衛估計,全球約有5%人口面臨不同程度的聽力障礙。惟專業手語翻譯員資源稀缺,香港每名手語翻譯員需服務約3,000名聽障人士,導致許多溝通需求無法即時滿足。
團隊成員李焯森(Edison)舉例說道:「日常生活中,比如去銀行辦事、向政府部門申請文件、覆診看病,甚至與學校溝通子女的事務,這些場合就完全溝通不了;如果涉及緊急情況,如報警或看急診,那就更大問題。」正是這些痛點,成為開發HandsTalk的動力。
原本只是單純做畢業作品,沒想過可以得獎。
重點整句翻譯功能
HandsTalk的重點在於整句翻譯功能,突破過去手語翻譯應用逐字翻譯的局限,讓交流更流暢;只要利用智能手機內置相機,即時進行手語翻譯,其雙向翻譯功能讓溝通變得簡單且直觀。HandsTalk更在「2024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」中,獲得學生創新(大專及高等教育)銀獎。
有些人會覺得,跟聽障人士用文字溝通便足夠,Edison卻不認同:「文字其實不是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法,溝通不是說我表達到就行,而需要有不同方式可以選擇,不能簡單地用一種方式取代其他選項。」
//HandsTalk是有溫度的工具,若然繼續發展下去,可消除他們溝通的障礙。//
其實手語翻譯並非Edison最初想做的方向,但他慶幸自己選擇了這條路。他分享說:「(聽障人士)覺得HandsTalk是一個有溫度的工具,若然繼續發展下去,將可消除他們溝通的障礙……他們好像平等了,不需要再特意為另一邊去遷就對方。」Edison相信,HandsTalk降低了非手語使用者學習手語的門檻,促進更多人與聽障人士交流,溝通障礙的破除令聽障人士更容易融入社會。
計劃先針對處理醫療相關的翻譯。
【蒐集手語數據 生成式AI助整合】
在開發過程中,團隊面臨的首要挑戰是手語數據不足。Edison說:「手語翻譯需要基於圖像的人工智能模型進行訓練,而可用的高質量數據極為有限。所以我們採取一種折衷方法,允許用戶在應用掃描出手語後進行確認,以提高翻譯的準確性。」
Edison更指出,手語本身的多樣性也是一大挑戰,例如不同地區的手語差異可能大到影響理解。因此,團隊採用生成式AI技術,將零散的詞語組合成完整句子。他舉例說:「例如我們想表達『我們去吃飯』,但手語可能只呈現『我、飯』。經過處理後,系統會自動補足語意,讓表達更清楚,也更容易理解。」
藉由科技打破語言屏障,希望可促進社會共融。
西貢
生活
學習
科技
社區人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