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營海鮮檔,工時長、體力勞動大,未能在舒適的冷氣辦公室工作,難吸引年輕一代加入,業界只好嘆息青黃不接。大埔墟街市的一檔海鮮老字號,卻看見25歲港男身穿型格螢光色防水裝,埋頭劏魚。他是杰仔,「陳芬記」海鮮的第三代傳人,短短五年打造「陳芬記」成為非一般海鮮檔。
杰仔和媽媽主力打理鋪面。
「陳芬記」是人名,是杰仔爺爺的名字。爺爺嫲嫲從小就是蠔民,家鄉是「千年蠔鄉」沙井。他們自1983年起移居香港賣蠔,後來杰仔父母接手生意,再增售不同魚類及海鮮。
「一路路學吧,吸收經驗。」
杰仔本在地盤工作,過往沒想過接手家裡生意,兩年前因心痛爸爸工作辛勞受腰痛困擾,要休息半年,於是他在頂替爸爸位置後,利用地盤工作的知識,改革整個海鮮檔的流水系統,家人從此不須「彎腰」撈魚。
由零開始學起,杰仔表示會:「一路路學吧,吸收經驗。」如今,他已令陳芬記成為大埔墟街市一所具規模海鮮舖。
杰仔:「唔想白白浪費老人家一輩子心血!」
海鮮行業對後生仔來說,是厭惡性工種,要不怕髒、不怕捱和不怕生。年紀輕輕的杰仔直言一開始不願繼承,皆因他從小體會到海鮮行業的辛酸。難得與家人見面,早上一陣子,晚上說聲晚安。
「辛苦,工作時間長,喺我心目中都算係一個厭惡性嘅行業,太冇人生啦呢行。」90後常被標籤為「港孩」一代,但杰仔凌晨起床,駕車到流浮山取貨,中午香港仔,下午鯉魚門,走勻東南西北去搜羅新鮮食材。
杰仔回店舖時,還要幫忙劏海鮮,曾劏到手紅腫,也曾因洗魚缸𠝹損手,傷口很深,甚至見骨,但不能停下來,貼上一塊防水膠布就繼續工作。體驗種種辛酸,杰仔深刻感受到陳芬記是自己一個使命。
杰仔拓展網購海鮮速遞,吸引年輕一代消費者。
「母:輕鬆許多,現在不用這麼辛苦。」
記者是大埔街坊,每每經過陳芬記,杰仔的嫲嫲總會默默在一角,眼看著下兩代工作,同時間雙手在剝蠔殼。難怪杰仔會道出一句:「始終是嫲嫲的一番心血,不想浪費她老人家一輩子的心機。」見證兒子的孝心,母親珍姐回答說:「輕鬆許多,現在不用這麼辛苦,因為他新弄的系統方便我們。」她期望兒子能搞好陳芬記,甚至比他們做得更好。
杰仔嫲嫲不辭勞苦,伴著家人工作。
【數碼化助業界 洗「呃秤」形象】
走遍大埔墟街市的海鮮街,「陳芬記」特別不一樣,難得有海鮮檔掛著QR Code招牌、整齊的海鮮分類及流水系統。
孝順仔從20歲起開始在店裡幫忙,五年來不斷用地盤活學而來的知識,改造傳統的「陳芬記」海鮮檔口。
媽媽珍姐感恩地道:「囝囝改進了流水系統,我們不需要再彎腰撈水撈魚,輕鬆許多了!」同時作為海鮮業傳人,杰仔想改變海鮮行業以往的「呃秤」形象,用科學方法標示明碼實價。
海鮮貨品標示明碼實價。
新界人家
專訪
生活
大埔北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