疫情肆虐加上經濟下行,令基層家庭生活舉步為艱,連基本如「食」亦成一大難題。本港社企在疫情期間,為有需要的家庭送上新鮮餸包,攜手對抗困境。
向有需要人士伸出援手,正是「好餸」成立的原因。
創辦人麥慧嫻Eva居於馬灣,見當區老人街坊買餸甚為艱難,要買到新鮮肉類,需要到青衣、荃灣才有。
#Eva:那時自己有時間,順便幫附近婆婆買餸。
「又要坐穿梭巴士又要拉車仔,對老人或要照顧幼童的家庭亦不方便。自己又有時間,順便幫附近婆婆買餸。」後來,有街坊誤以為Eva專門做食材代購,同時亦啟發她創業的念頭,終於2016年成立「好餸」。
隨著需求遞增,Eva於2017年在葵涌設立工場製作餸包,部份員工是弱勢社群和殘疾人士。客人消費餸包的同時,為弱勢社群提供就業機會。
疫情下,Eva幸得到恒隆地產從「恒隆抗疫基金」的撥款支持行善,夥拍為弱勢階層供應食材餸菜包。
於今年5月至7月期間,向13間社福機構及學校派發新鮮餸包,讓居於不同地區的基層人士在抗疫期間,亦能得到新鮮有營養的食物,不但減輕其生活開支,更希望大家以健康體魄應對疫情。
義工隊送遞上新鮮餸包予弱勢社群
Mandy 解釋如何翻熱餸包。
#Mandy:「見到有老人家三餐不繼,就會有很大感觸。」
常說:「施比受更有福」,參與派發活動的義工Mandy最能體會這句話。她表示自己對於基層家庭的印象,以前僅僅從電視節目中看到。
疫情爆發加上經濟下行,基層家庭必然是最受波及的一群,常聽見有不少市民失業,而今次親身拜訪時,真正感受到自己身在福中。「有時候自己會想像,若換成失業的是我,沒有收入便不能養家糊口,老人家更可能三餐不繼,就會有很大感觸。」
貼地感受過後,Mandy認為食物援助只是冰山一角,有感除了搜尋和派發抗疫物資外,她期盼能夠為社會上有需要的一群,做得更多。
工場亦為基層提供就業機會。
【一家四口 豆豉鯪魚食一餐】
是次記者跟隨團隊,到位於青衣屋邨內的基督教團體,參與派發活動。受惠人士劉太坦言,在疫情之下,不但丈夫失業,令家庭經濟受壓;而且轉為視象學習,令小朋友的社交生活出現斷層。
比起防疫物資,劉氏一家更缺乏食物。「由於屋企有兩名特殊需要兒童,自閉症小朋友的飲食習慣較特別,不像成年人容易解決、一罐豆豉鯪魚就食一餐。今次(派發的食物)有魚柳、有雞肉,根據餸包建議煮法外,食材的可塑性也高,容易烹調出合適他們的餸菜。」
除了食物以外,慈母劉太亦希望義工或機構提供上門的治療服務。
她指出,正值疫情期間,許多學校、機構的課程都暫停,故未能帶小朋友出去進行言語治療、針灸等服務。「目前的上門治療服務,主要為嚴重智障人士提供,但其實中度智障人士都很有需要。而且,有不少機構費用減免只適用於六歲以下的小朋友,受惠人士層面較窄,在疫情及經濟下行之下,樣樣嘢都要靠自己,對基層家庭實在是百上加斤。」
劉太訴說與家人只能共享一罐豆豉鯪魚。
新界人家
專訪
生活
荃灣葵青離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