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當初無意中看見了一則招聘廣告,當時單純地想給自己一個挑戰,結果一做就28年。」救世軍石湖學校,可說是張慧儀校長十分珍惜的寶貝寶藏。多少年來,張校長伴著一批批學生成長,目睹他們的蛻變,深感安慰,並感謝各界幫忙,令一屆屆的學童可自強自立。
校長見證學校種種設施落成,又望住一個個學生成長。
救世軍石湖學校是一所專為有特殊教育需要輕度智障學童,提供六年小學及六年中學課程的輕度智障學校。
學校原身為救世軍荔景學校,1989年遷至上水現址。張校長見證學校從只有一棟的臨時校舍,其後逐步擴展,10年後終擁有運動場及露天休憩場。她體會到每一個新設施落成,都經歷許多汗水的努力。
# 張校長:「感謝各界為孩子爭啖氣!」
#「每個學生入學,我都會向家長查詢孩子的優點。」
張校長坦言社會上仍有不少人,誤解自閉症等有特殊需要的兒童,將他們視為「行為古怪」、「有暴力傾向」。
幸好,她感恩近十多年來各界為這班孩子「爭啖氣」,從而令漸漸越多人接納他們。「通常人們看自閉症孩子都從缺點著手!但每一個學生入學,我都會向家長查詢孩子有的優點。」
身為特殊教育工作者,張校長深信特殊需要的學生一樣具備領導才能天賦,只是日常生活上缺乏機會,讓他們感受決策的滿足感。
因此,她在校內設「校政交流會」,由學生選舉出班級領袖,待他們從主人家角度,發掘校園感恩的事和可改善的空間。「我還記得幾年前由學生寫出建議並爭取到夏天有冰水,冬天有暖水供應的安排!」
張校長祝福楊同學,告別校園後找到好工作。
#「因為機會非必然,佢哋對所知所見的,都是上心的。」
主流學校較以學業為重,張校長更重視學生在生活教育的需要,「佢哋嘅父母始終會老,所以學生學識照顧自己,比起汲收課本知識更為重要。」
因此,校方加入許多與獨立生活有關的科目、活動和課題是很重要,甚至最基本從認識朋友和摺衣服開始學起。
設小賣部讓同學實習當店員!
校園每一角落都擺放孩子的製成品。
【不捨終須放手 信任是告別禮物】
默默堅守教學崗位28載,見證過學生從一字不識到琅琅上口等不少事。其中,最令張校長印象深刻的,不僅僅是學生成功的例子,還有離世和患病的校友的經歷,種種的回憶片段,總會有種難以形容的感傷。
#「能服侍這班孩子,是我的福氣。」
當學生到達18歲之齡,能選擇繼續留校培訓或投身社會,每每有學生告別校園。
張校長直言心裡總會有些憂心,但會正面對待,尊重學生的自信心,為畢業生提供兩年畢業後的職業訓練及支援轉介的照顧和服務。她最期盼可以看見,社會上有更多企業聘請有特殊教育需要的青年。
新界人家
民生
專訪
生活
大埔北區
學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