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大埔廣福道遊走,一家在大埔經營逾30年的跌打醫館裡,趙氏中醫夫婦默默堅守崗位,病人一個接一個進來坐在長椅等候治療。甫踏進醫館,環顧四周,狹窄的空間就泊車般擺有藥酒手推車和醫治病患時用的晾腳架,牆上掛著寫有「骨科聖手」的鏡面,是傳統而熟悉的跌打醫館。
趙文發:好多人會覺得我好長氣,但我都要照講!
跌打醫師趙文發因少年時練習跆拳道受傷,向跌打師傅李錦雄求診,見證師傅「鬆筋」一次後便痊癒,驚嘆跌打技術的神奇奧秘,於是立即拜師學藝。
叮囑街坊在家勿忘伸展
由擔任師傅的「小助手」開展行醫生涯,「每次放學同暑假都去醫館邊學邊做,足足學師十年,1991年就有了自己嘅醫館。」從那年開始,趙文發往後30年由朝到晚服務大埔街坊,見證街坊們幾十年來的成長與蛻變,那親切感令趙文發堅持留在小區行醫助人。
趙文發分享行醫理念,強調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,最高明的治療手段,都是通過修復人體自癒系統的平衡,來提高人體的自我痊癒能力。「治療的方法不應該是單純中止疾病症狀,而是協助人體完成自身該完成的工作。」
因此,他每日開館的必備動作,是開啟電視機,不斷播放義教運動的片段,病人完成跌打療程後,他也再三提醒要在家鍛煉伸展動作,「運動能治癒很多疾病,特別是慢性病。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。」
日揉夜揉,跌打醫師亦有勞損。
我經常跟病人笑說:「又醫呢度?好悶呀!」
他指出治療後的「戒口」同樣重要。趙文發總會向病人派忌食卡旁身,清楚列明那些食物容易影響治療。
趙文發總以「醫者父母心」待人,平日朝九晚八,週六開半日至下午三點,將近30年的行醫每日如是。趙文發坦言:「咪以為跌打醫師好強壯,其實我哋同一般人無異,日揉夜揉,手腕根本嚴重勞損,唯有靠運動同自律。」
醫館裡電視長播舒筋運動片段。
回想當年開張日,然後就是夫婦堅守醫館至今。
【為專業進修 硬知識傳承軟實力】
趙文發在30歲那年,意識到香港終究是知識型社會,有學歷資格才能說服客人。因此他不斷進修,遊走中港兩地的大學和中醫學院,修讀中醫及骨傷科相關課程,成為註冊中醫。
趙文發坦言,並不是為跌打技術而進修,以前只懂得診斷但不懂表達,甚少向病人解釋病症,曾遇過病人認為跌打不夠專業,不及西醫的物理治療。「我希望把師傅教我的跌打技術承傳下去,不想被社會淘汰。所以我讀書,用專業的醫學理論向病人解釋跌打是甚麼一回事。」
趙文發說, 讀書助他用專業理論向人講解何謂跌打。
醫館在大埔開業逾30 年。
新界人家
民生
專訪
生活
大埔北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