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銀行任職數據分析的Jay,形象積極、文質彬彬,臉上常掛上陽光笑容,讓人感到其自小到大,應順風順水、備受關愛,活在幸福之中。事實上,第一印象只有一半正確,看錯了是因為其成長路原來不平坦,看對了的是他確實活在愛的氛圍中,因為這位寄養服務受惠者,有一個善良仁慈的「媽媽」。
Jay 和翁女士感情深厚,猶如親母子。
說到寄養服務,港人對這概念仍有些陌生。其實,服務泛指寄養家庭為缺乏父母適當照顧的兒童,提供住宿及照顧,讓他們能繼續享受正常家庭生活。
Jay的原生家庭背景複雜,他從三歲起藉家福會安排,開始接受寄養服務。15年的寄養服務中,Jay不但獲充分照料並有安穩生活,更獲得難能可貴的親情,及引領他走正路的人生價值觀。訪問當日兩「母子」首次同台,在家福會葵涌分會分享親子經歷。
翁女士:「當初見他頭凸凸,一定很聰明!」
為Jay提供寄養家庭服務的翁女士,一直十分喜愛小朋友,當初偶然間聽到朋友的呼籲,知道能幫助有需要的小朋友,於是不假思索地參與家福會的寄養家庭計劃。緣份把Jay帶到翁女士的跟前,她笑言和兒時的Jay「很合眼緣」,「當初見他頭凸凸,一定很聰明!」,遂立即決定成為Jay的寄養家長。
翁女士自言知識水平不高,但她憑藉愛與助人為樂的信念,把Jay視如己出,與自己的親兒子一視同仁地教育。多年來,翁女士提供安全生活環境,同時給予自由度,讓Jay建立獨立性和自信,扶養Jay至出身、成材。
Jay:姨姨身教令我知道點樣做個好人。
社工伍姑娘:「穩定嘅家庭好重要!」
負責Jay個案的寄養社工伍姑娘,見證他們成功的寄養故事,感慨地說:「一個穩定嘅家庭對佢(Jay)真係好重要!」翁姨姨的身教對Jay影響深遠,助人自助的價值觀已潛移默化,令Jay立志要成為一個善良、正直,且對社會有貢獻的人。
Jay說:「也許姨姨不會教我許多大道理,但她以行動教會了我怎樣做一個「好人」!」
翁女士和Jay 呼籲各界響應寄養服務,減少兒童遭疏忽照顧而生的悲劇。
【寄養「緣」結 深厚感情不斷】
Jay滿18歲後,寄養服務中止,Jay亦邁向他人生的新一頁。18歲適逢是Jay升大學的時刻,各方面都面對轉變和挑戰,如住宿、學費問題等。幸而成長過程令他比同齡人成熟,他已學會要自己主動解決問題,凡事都不會假手於人。
為人樂觀的翁女士,與Jay不時說笑。
翁女士:「他說回來吃飯,我便十分開心。」
再者,其實他並不是孤身一人,因他一直仍和翁姨姨保持聯絡。心底十分疼愛Jay的翁姨姨,當時亦贈送Jay一部手提電腦,讓他解決學習上的一大需要。
時至今日,Jay認為自己可以在社會上自給自足,十分感恩。「你問我,我覺得沒有人會覺得我是underprivileged(屬於弱勢社群)的,所以姨姨(翁女士)的出現,可謂給了我最好的成長。」翁女士娓娓道來:「現在他一個電話打來說回來吃飯,我便十分開心。」,盡顯與Jay的「母子情」。
Jay回想這段寄養經歷,完全改變了他本來不幸的人生,亦彰顯了生命影響生命的重要性。他更謂將來有機會的話,希望可以成為寄養家長,延續翁姨姨對兒童的愛心和關懷。
家福會鼓勵大眾記下家裡快樂和感人時刻。快啲掃描上網參加啦!
新界人家
專訪
生活
荃灣葵青離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