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那時候女兒剛升中學,我希望出來工作,不要在家百無聊賴。恰巧見到母嬰康逸社開班培訓陪月員,便抱著一試的心態去讀。」惠瑛沒想過自己一名「師奶仔」,能夠從陪月工作重新發現自己。入行22年間,惠瑛照料逾200名初生嬰兒,「好似兒孫滿堂一樣,好滿足!看見媽媽產後復元得好,BB又長得肥肥白白,我就最開心。」
早約20年前,新手媽媽的支援非常有限,不單止一日三餐,湊B沖涼、換片、掃風等等一腳踢。社企「母嬰康逸協會」的前身「母嬰康逸社」當時首創開設陪月訓練班,不但成為新手媽媽的「神隊友」,同時為低技術婦女提供更多工作機會;惠瑛則是當時訓練出來的「第一代陪月員」。
惠瑛表示,朋友都說她變得開心積極。
煲薑水現蝦碌
努力摸索求進
惠瑛憶述,過往自己只是偶爾去做兼職收銀、家務助理等;算起上來,陪月員是她第一份正職。「記得第一次替人家煲薑水,不懂用煲湯袋盛著,最後只好硬著頭皮用湯勺把薑皮撈走,真難為情。」她笑言,現在的學員幸福得多,不但上課時有前輩分享經驗,也有「大師姐」配對制度指點迷津,「以前得靠自己摸索!」
母嬰康逸協會行政總裁Shirley指出:「當時香港面對工廠北移,製造業逐漸萎縮使不少中年婦女失業;香港的基層婦女普遍學歷不高,工作經驗亦有限,難以找到工作。」
惠瑛不時與姐妹們進修學習。
豐富湊B經驗
幫助年輕一代
為了讓基層婦女自力更生,協會為她們提供不同課程培訓,期望為基層婦女轉型,用雙手創出另一片天。Shirley說:「她們的長處是擁有豐富的湊仔經驗,正好彌補年輕父母面對初生嬰兒的手足無措,有一個平台可以展示『媽媽的力量』。」
「母嬰康逸社」是循道衛理觀塘社會服務處旗下的婦女及社區互助網絡計劃,由2003年起推行,七年後正式脫離機構自行運作,現時為社企「母嬰康逸協會」。惠瑛是骨幹成員之一,擔當著顧問角色。「雖然很辛苦,但跟一班姐妹齊心合力,非常開心!
從沒想過自己由一名『小師奶』走到今天這步,朋友都說我變得開心積極!」
Shirley 說,平台可展示媽媽的力量。
難忘沙士期間照顧孖女
陪月生涯廿多載,讓惠瑛難忘的是2003年沙士期間,所照顧的一對孖女。「那次真的好像打仗!同時照顧兩個初生BB已很忙碌,孖B出生時因體重太輕需要特別小心照顧。當年適逢沙士,BB父親碰巧在威爾斯親王醫院當醫生,下班後要隔離,不能回家,媽媽只能孤軍作戰。」所以惠瑛盡量於白天做好所有工作,讓媽媽有充份休息,晚上才有精神「戰鬥」。
惠瑛湊過的BB 以百計,堪稱兒孫滿堂。
首任僱主仍保持聯絡
雖然陪月員的服務只有一個多月,但因為貼身照顧,彼此的感情和關係很多時親如家人。惠瑛更指第一任僱主至今仍和她保持聯絡,久不久便把女兒的相片發給她,「即使見面不多,但這些關係十分難得,非金錢能以衡量!」
除了惠瑛,一眾陪月員亦不時收到僱主的親筆信,答謝她們的細心照料。在這個科技發達的年代,親手寫的一筆一劃尤其溫暖。
專訪
生活
學習
社區有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