故事兩位男主角從前是中學同學,畢業後各有各發展,因為疫情再次聯繫一起,決定雙劍合璧創立「藝家裝」,並以社企形式營運這間裝修工程公司,希望盡一份社會責任。
付出一點就可以令他們生活得好一點。
社企「藝家裝」源於一班熱心裝修師傅的推動,他們在工作之餘想一盡社會功能和責任,幫助有需要的人。同時,兩位創辦人吳運忠(Eric)與蔡進(Joe)亦察覺到在疫情期間,有一班弱勢社群的工友為生計惆悵,Joe直言:「很多聽障朋友除了手語,讀唇是最常用的溝通方法,而疫情期間人人帶着口罩,他們與人溝通多了困難,不少公司在這陣子經濟差的時候,裁減人手往往首先解僱這班工友。」
做社企希望喚醒社會激起浪花。
Eric當過小學老師同時亦是一位藝術家,曾開過個人畫展,而Joe就從事市場營銷相關的工作。鑑於社會環境轉差加上疫情的影響,Eric開始思考不同的發展路向,由於父輩開過裝修公司,Eric覺得這行有發展空間,同時能回饋社會,所以決定走這條路。
「藝家裝」為履行社企責任,藉勞工處展能就業中心聘請了一班弱勢社群的工友,當中聽障人士佔大多數。「藝家裝」除了為他們提供就業機會外,更加希望藉着他們跟有經驗的師傅到工地工作,可以從中得到培訓的機會學到一門手藝,兩人同聲道出核心理念:「做社企希望喚醒社會激起浪花。」
Eric說道:「我們本身有些經驗的師傅可以陪著他們學習,即使將來他們在外面工作,也有這裡的工作經驗、技能上鍛鍊打底,我們是想這樣去幫他們。」
【自強不息工友持續有工開】
工友雖然自身有缺陷,但比起其他人更珍惜機會,而且工作表現屢屢獲Eric和Joe的肯定,「聽障人士反而更加專注工作,因為他們沒有這麼多外界的影響,他自己在自己的世界裏面,他們要做好那件事就會很專注去做。」
Joe坦言現時大大小小的工程項目都會接,甚至乎一些行內俗稱「冇肉食」的組裝、翻新或是簡單的打磨工序,他們都十分願意去接,為的就是希望這班弱勢工友可以長期「有工開」。
「藝家裝」發展可持續性
「因為一些較大型或者繁複的工序,可能他們現階段未必能勝任,但是小型的項目、簡單的工序他們絕對有能力應付。」Eric和Joe同時亦都呼籲和鼓勵業界以至社會,都可以嘗試去聘請這些弱勢社群,為他們提供更多就業機會。
懷着回饋社會的熱忱,「藝家裝」未來都會繼續朝着以上的兩個方向去行,並積極開拓更多的可能性。同時他們亦會維持一個商業的營運,因為Eric和Joe認為社企不能夠是社會的負擔,機構本身亦都要生存到能夠自負盈虧,繼而再用盈利去補貼一些有需要的人,這樣才能有一個可持續性發展。
專訪
生活
社區有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