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大埔北區)平衡中軸發展 有心唔怕祠

 2020-07-03
(大埔北區)平衡中軸發展 有心唔怕祠

各處鄉村各處例,各處鄉村各有祠。每逢大時大節,常見新界居民聚在祠堂一起拜祖先、分豬肉,十分熱鬧,這對維繫宗族團結和繼承傳統很重要。常走訪新界鄉村的陳克勤說,每條村的祠堂各有特色,是承載歷史文化風俗的「寶藏」,要好好保護。

祠堂,是中華文化的特有建築,傳統上是鄉村的中心,在不同時期會用作寺廟、社區中心、甚至學校的用途。



鏡蓉書屋位於沙頭角上禾坑客家村。


#陳克勤:每個祠堂都有特色

市區成長的立法會議員陳克勤說,藉多年地區工作,常走訪新界不同鄉村,對鄉村文化歷史產生濃厚的興趣,而第一步就是由祠堂開始。「每條村的祠堂都有一段故事、都有各自的特色。」

位於九龍坑的泰坑鄉文氏宗祠,是大埔區內第二大的祠堂,裡面的亭台樓閣、神樓門神、精緻的人手雕刻,無不承載著居民對祖輩的敬重以及對鄉情的重視。

不過,並非所有宗祠皆宏偉豪華,有些亦比較簡單,只有一塊兩塊神主牌,陳克勤認為,「大有大的靚,細有細的特色,依然保留點燈、分豬肉等傳統的習俗,這些在市區是很難看到的,正是這些細節,保留著中國的傳統文化特色,需要我們好好保護和傳承」


陳克勤仔細研究圍村的門,特意向村長請教了解。


每走入一條村、每走入一座宗祠,都會認真了解背後的歷史和故事,有一次陳克勤就「尋到寶」,在宗祠內發現了粉嶺鄉事委員會主席李國鳳爺爺的照片,「照片中他穿著清朝的服飾,原來是新界第一個太平紳士」。


陳克勤指出,政府發展新界北區時,忽略以大格局視野規劃。


陳克勤認為,宗祠是地方文化的重要地標,為社會提供活生生的歷史見證,有助增加市民和遊客對傳統文化的認識。

要保育的除了鄉村建築,更要保育鄉村的生活方式。近年越來越多都市人,開始嚮往自給自足的鄉村生活。

#新界居民未必適應市區生活

陳克勤說,雖然村民居住環境「好天曬落雨淋」,但他們對物質生活不會有太大的要求,簡樸而健康,「有次見到一個70歲的老伯挽起一個大水桶,我都自問攞唔起」,而貿然要他們住進石屎森林,也是難以適應。

「上樓」與「唔上樓」,發展與不發展,始終都是圍繞著新界地區發展的突出矛盾。「其實好多村民都寧願保留原有的生活,他們更希望即使換了一個環境仍然可以繼續自給自足,所以政府要居民『犧牲』現有的生活環境,都應該要作出適當的說明和合理的補償,不能單單一句『為香港發展犧牲下』就了事」。


陳克勤曾在宗祠發現李國鳳爺爺的照片。


【突破「鄉郊」思維 勿自我邊緣化】

新界北毗鄰深圳羅湖,連接的是深圳最熱鬧繁華的地段之一,然而一河之隔,新界北區往往給人視作為「鄉郊」地區。

而在交通配置方面,吐露港公路基本上是唯一一條出九龍、港島的要道,一旦遇到突然情況堵塞,居民基本上只能「呆等」,或是從屯門那邊繞一圈才出到市區。

陳克勤指出,政府一直以「鄉郊」思維看新界北區發展,甚至將一些厭惡型設施都設置在這一區,而忽略了以整個大灣區的格局和視野去規劃,最終「自己邊緣化自己」,他認為,必須要摒棄這種思維,才能激活地區經濟發展。



陳克勤認為,宗祠提供活生生的歷史見證。



閒話家常

民生

文化

專訪

生活

大埔北區



相關文章


(西貢)吳家竣──跳出舒適區 躍入社區閒話‧家常

(西貢)吳家竣──跳出舒適區 躍入社區

「旅遊」、「打機」、「Hea」這些代表著時下年輕人生活態度的代名詞,就必然跟「廢青」畫上等號嗎?其...

(沙田)林玉華──街坊眼中的華Dee閒話‧家常

(沙田)林玉華──街坊眼中的華Dee

性格熱心、仗義、喜歡幫人的林玉華,不少街坊都給她起個綽號叫「華Dee」,覺得她好像劉德華在《天若有...

(西貢)李嘉欣──是中醫不是港姐閒話‧家常

(西貢)李嘉欣──是中醫不是港姐

李嘉欣不是香港小姐,她是一個中醫師。因為從小飽受食錯藥之苦,她決心從醫,說服家人隻身離港苦讀。...

(沙田)姚皓兒──服務民眾 從低做起閒話‧家常

(沙田)姚皓兒──服務民眾 從低做起

在香港,做一個年輕人不容易,一個年輕人去做社區主任,更不容易。從英國回流的年輕女生姚皓兒,卻歪...

(沙田)張柏源──最是難忘屋邨麵包味閒話‧家常

(沙田)張柏源──最是難忘屋邨麵包味

清晨六點半的顯徑,一輛一輛的小巴陸續開出,路邊的茶餐廳坐著稀疏的幾位客人悠閒地看著報紙,路那邊...

(西貢)溫佩麟──帶笑走入社區的CEO閒話‧家常

(西貢)溫佩麟──帶笑走入社區的CEO

幸福是什麼?有人說是賺到錢,有人說是擁有權力,還有人說四代同堂、家庭和睦……溫佩麟說,幸福是每天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