養殖珍珠在中國已有千年歷史,如果將採珠業併入珍珠產業計算,至少有2000年之久。珍珠給人的印象主要用作珠寶首飾,其實這大自然瑰寶同樣為海洋保育帶來益處,可以是「又靚又叻」、「美貌與善心並重」。本地珍珠養殖業第二代,藉著戶外活動教學及社區推廣,重新包裝珍珠,展現珍珠「低調貢獻」可持續發展的一面。
珍珠,是大自然的瑰寶。除了觀賞及可再加工外,珍珠養殖業與可持續發展的緊密關係,亦值得關注。作為全港唯一養殖珍珠企業,香港珍珠養殖協會將西貢麻南笏海域養殖場,打造成海洋教育基地,負責人王俊傑(David)希望藉珍珠推廣海洋生態環保教育、傳統產業文化保育及拓展珍珠養殖技術。
David :「大自然才是漁農業界的最大股東。」
回想第一年珍珠收成,不是由我收而是『由天收』的。
David由2009年開始繼承父親事業,從事珍珠養殖商。他深刻記得初次收成的失敗:「第一年收成,在榕樹澳,但珍珠不是由我收而是『由天收』的。」後來,他漸漸明白珍珠不僅僅是「矜貴首飾」,於是多了一份使命感。
2015年出現殺貝的紅潮,珍珠貝「傷亡慘重」。「我領悟到大自然才是漁農業界的最大股東,相比疫情或政府監管,大自然才是唯一難以抵抗的。」遭遇挫折,他反而感恩,因回想幾年來的好天氣,就像一直獲上天眷顧。面對大自然,人類渺小又無助,但大自然其實供應了人類所需,所以才會有重建人與大自然關係的念頭。
David說,珍珠可塑性很大,與海洋、文化、人類歷史、科學都有關係。養殖珍珠對David來說是工作,同樣是一種享受。「在海邊的珍珠養殖場,帶給人一個風和日麗的環境,也給人一種放鬆陽光與海灘的感覺,所以從十年前左右,就慢慢形成了這個點子,把珍珠養殖場打造成旅遊景點,並讓港人看看珍珠的起源,感受大自然的威力。」
David 親自當嚮導,介紹珍珠養殖過程。
化身「大海小廚」講生活態度。
做一些小首飾,看看海就過了一天。
David也解釋,香港擁有交通和海洋資源豐富的優勢去推廣珍珠,海中取珠成為具教育意義的假日活動,「做一些小首飾,看看海就過了一天,得著知識,啟發生活。」
近年,各界獻策改善漁民農民的生活及推動漁農業持續發展,David認為首先要帶動港人認知香港海洋,「生態旅遊是其一方法,要有原創性、大自然的元素外,也要有學習的價值。」因此,他舉辦珍珠工作坊,望引起大眾對珍珠養殖業的關注,從而講好香港海洋故事。David亦鼓勵漁農業界同行,思考一些結合教育體驗的方式推廣,讓更多人認識港產漁農產品。
到珍珠場親自收成, 精製成獨特首飾。
【小知識】
珍珠如何保育海洋?
1. 起淨化作用
香港總面積六成為海域,所以海洋保育值得我們關注。每一隻珍珠貝在籠裡養殖時,會形成「人工珊瑚礁」。珊瑚礁透過進食海裡面多餘的微生物和綠藻,養15,000隻貝一天就能過濾超過一個奧林匹克游泳池的水,可見淨化海水的功力之大。
2. 促進生物多樣性
除了淨化海水外,David的團隊也發現養殖珍珠貝有助於海洋生物多樣性,令魚類尤其是泥鯭魚數目增加,也吸引23種其他小魚在附近棲息。
養殖平台位於西貢這「香港後花園」 。
新界人家
西貢
專訪
生活
學習
環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