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12日是西班牙的國慶日,作為全港唯一一間西班牙國際學校的西班牙小學,當日舉行西班牙日嘉年華會。學校創辦人兼校長陳姿安女士(Adriana)抱著一歲小女兒,母女穿著佛朗明哥舞衣歡笑說聲「Hola!(西班牙語的『你好』)」,迎接記者進入快樂校園。
校長記得全校逾80學生的名字!
據專業人士指出,過往本地幼稚園競爭激烈,大部份幼稚園較優先接受「大B」(年頭或年中出生)的學生入學。Adriana談及個人經歷,指出早前為了讓自己的「細B」女兒準時入讀幼稚園,並且推己及人,希望減輕有同類困擾的家長的壓力,於是決心創辦幼兒中心,以專門照顧年尾出世、上學優次排較後的學生的小朋友。
隨後,Adriana首先在銅鑼灣設校,專注照顧零至三歲的小朋友,後期擴展及遷址至大坑並成立幼稚園,於五年前更在大埔創建西班牙小學。該校位於一所荒廢村校、船灣余東旋學校旁。
陳姿安:「孩童可接觸大自然不同生物,是無價的課本。」
有八仙嶺山景,又有海景,小朋友能呼吸新鮮空氣。
Adriana回顧自己初畢業時的第一份工作,正正在大埔的慈善機構任職,多年後回到舊地,特別有歸屬感。她提及校址最吸引是周邊難得的歷史遺跡,以及大自然面貌,「有八仙嶺山景,又有海景,小朋友能呼吸新鮮空氣,抵抗力亦較高,而且接觸大自然不同的生物,也是無價的課本。」
校舍內有一個小園圃,由小朋友負責澆水、除草和施肥。Adriana希望小朋友可以透過日常生活接觸大自然,增加環保意識和學懂珍惜食物。
校舍風光明媚,好天氣下更是無與倫比。
自言屬「最低工資校長」 惟滿足感非金錢可衡量
她透露,校舍沿用1950年建成的村校典型建築,是在香港極難得的平房式校舍,充滿歷史味道之餘,同時讓學生感受舊時香港。如今小小的校園,僅有80多名學生及12個課室,Adriana形容自己或屬「最低工資校長」,但她表示從辦學中獲得的滿足感非金錢可衡量。
香港多數學校推行兩文三語,西班牙小學最大特色就是三文三語課程,分別是西班牙文、英文和中文,中文科以普通話授課。陳校長解釋。「我們三文三語課程的獨特之處,在於學校並不是把西班牙文和中文視為外語,而是採用第一語言的課程來教授小朋友。」她認為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,認識全球第二大語言,亦能使小朋友接觸各地文化和歷史。
帶領學生遊走新界多棟歷史建築。
【設計獨有科目 培養孩子自理能力】
Adriana加入教育界以前,曾於警隊擔任不同崗位,離職後專注成為全職媽媽,再進修課程,空餘時亦會於社福機構作義工,透過書籍和個人經驗了解社會趨勢。她亦參考了「個人、社會、健康及經濟教育課程」,一手一腳為學校訂出課程大綱,希望藉自己經驗完善教學,制定更有趣和有效的教育框架。
校方致力灌輸新一代自理之重要。
當中一門獨有科目——領袖才能課程,由Adriana親自設計。她以自身的工作經歷,運用當時所建立的各種生活技能,傳授給學生。希望藉着領袖才能課程,從小培養小朋友的領導才能,並從過程中建立團隊精神,發掘小朋友潛在的領袖技能。「這正正是社會未來主人翁必備的軟技巧和價值觀!」
小女兒常伴身旁,「巡視」校園。
新界人家
專訪
生活
大埔北區
學習
環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