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應垃圾徵費即將實施,不少市民近期清理家具物品,並開始養成回收習慣。三位年紀輕輕的小學生因關注環保議題,全力以赴研發裝置,望提高大眾實行綠色生活的便利性。
智能回收分類裝置,是三個小女生的發明。
//察覺身邊的人經常喝可樂,卻從不見到他把鋁罐投進回收箱。——陳欣悅同學//
「智能回收分類裝置」,由佛教林炳炎紀念學校的三位六年級學生發明。「作品概念源於察覺身邊的人經常喝可樂,卻從不見到他把鋁罐投進回收箱。」陳欣悅同學講解。學生了解過後,發現該人除了怕麻煩,需要自己進行分類回收外,也是怕骯髒。因很多人不會預先洗乾淨回收物品,回收箱因而變得又臭又骯髒,加上很久也沒有人處理,回收箱的面貌變得慘不忍睹。
香港每天平均棄置大約200噸膠樽,全年共超過七萬噸,但回收再造的塑膠物料只有大約100噸,即七百分之一,學生了解到垃圾問題的嚴重性後,希望略盡綿力,鼓勵市民回收,推廣綠色生活。
「很多人會把不相關的物件隨便掉到回收箱,除了增加工人到負擔重新分類,缺乏效率,無法回收的物件會被送到堆填區處理。」欣悅解釋,希望透過智能裝置,減少使用者的時間和精力,提高回收便利性鼓勵市民回收。同時,減少人力檢查回收物件,令回收過程更順暢。
初次接觸編程,自行上網學習。
鏡頭辨識類別 燈帶相應發光
同學運用人工智能(AI)技術,為膠樽和鋁罐做出分類。首先,把不同膠樽和鋁罐的照片放進AI程式裡,隨後把回收物品放在AI鏡頭前面,鏡頭就可分辨回收物品類別。如果鏡頭探測到是膠樽,燈帶發出黃色的燈光,代表膠樽的音樂聲,鋁罐則是藍色燈光。配合micro:bit控制裝置,分辨左轉或右轉,裝置便會自動打開門十秒,讓使用者把回收物放進,裝置把回收物跌到適當的回收箱。
試驗裝置過程,可見系統原型。
//疫情中,我們想過在校設置智能消毒機,裝置會提示使用者轉身——張梓晴同學//
三位同學平日也經常留意社會議題,聯想結合科技,可以便利市民的作品。「在疫情中,我們想過在學校設置智能消毒機,裝置會提示使用者轉身,以全面殺菌。」張梓晴同學說。
//希望設計一個可以提供環保資訊的機器,供老齡人士使用。——李心悅同學//
另外,李心悅同學也分享自己的構思,「設計一個可以提供環保資訊的機器,供老齡人士使用,因他們的環保意識可能較弱,希望透過科技,讓老一輩多認識環保的知識和方法。」同學也會向家人朋友宣揚環保的意識,例如鼓勵身邊的人自備環保袋、減少使用即棄餐具、用廚餘化成肥料等,一步一步實行綠色生活方式。
裝置使用太陽能儲電池,能源自給自足。
【培養科學精神 同時鼓勵創意】
學校期望培養同學科學精神,設有不同機械人和人工智能的課程。這次學生作品獲得「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」,練主任稱:「同學參加科技設計比賽是一個完整的學習體驗,發現問題,探索解決方法,運用邏輯性思維。」
學校設創新教育小組,助學生貼緊時代發展。
梁主任也提及學校設編程班,老師會設計一個研究的主題,例如環保,讓學生發揮創意和科學的精神,解決問題。
老師任陪同的角色,而不是領導。
民生
專訪
生活
荃灣葵青離島
學習
環保
科技
社區人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