改變社區未必需要很高的地位,或是大量的資源。只要每個人願意出一份力,小小的舉動,也能為身邊的人帶來改變。一個看似平平無奇的環保沙包,背後卻承載着社區各界的心意。
鳳嬌(左)平日也有繪畫環保袋,而與家人一起創作則屬首次。
早前,在大埔鳳園的一個農莊,聚集400名人士製作環保沙包,其中包括SEN及低收入等來自不同背景的家庭,並創下「最多人同時創作環保沙包」的世界記錄。
//除咗照顧佢哋(弱勢社群)本身,都希望照顧到佢哋嘅家庭—Daisy//
香港平均每日產生11萬公噸固體廢物,玻璃及塑膠廢料佔本港固體廢物量相當高的比例。活動統籌Eventizer代表Daisy指出,本地大部分橫額往往在活動後便遭到棄置,十分可惜。而此次活動便與本地環保回收商合作,以回收橫額及玻璃廢料作為沙粒,首先由活動參加者手繪設計沙包,再由庇護工場人士於沙包填充沙粒。
Daisy本身也有關注社區上的弱勢社群,她指平時這個群體好容易受到忽視,「除咗照顧佢哋本身,都希望照顧到佢哋嘅家庭」。因此,Daisy希望集結與商界的資源,讓弱勢社群的家庭感受到社區的關懷。她補充,活動可以給庇護工場提供就業機會,「希望畀到份工作佢哋,甚至係一個寄託」。
不同背景的家庭齊齊參與沙包製作。
//(女兒)做咗環保袋之後多咗同人溝通,個人都開朗咗—楊太//
參加者楊太一家三口參與ESG沙包活動,其中現時40歲的女兒鳳嬌亦在庇護工場工作十多年。由於鳳嬌小時患有腦膜炎,導致腦部受到損傷,部份身體能力欠佳,因此鳳嬌一開始到庇護工場,也只能負責簡單的工作,如包裝快餐店的餐具。
而經過工場導師的指導,鳳嬌亦逐漸適應,楊太指鳳嬌也能手繪環保袋,更能透過販售環保袋,有更多機會接觸街坊,同時增加收入,「成日入餐具好枯燥,會冇乜興趣;做咗環保袋之後多咗同人溝通,個人都開朗咗」。
鳳嬌平日會在工場工作及寄宿,週末才與家人相聚,而活動當日也是難得的機會讓鳳嬌與雙親團聚。楊太說,樂見在活動上看見一個個家庭聚集一起,尤其活動上有不少小朋友,令他們小時候就能培養保護環境的重要性,「年紀大未必享受到,但係見到一代一代承傳落去,好開心」。
Daisy(左)帶埋囝囝(中)支持環保回收。
【實踐可持續社區 可令更多人受惠】
本地回收箱「愛回收」總經理Raymond認為,現時企業要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,不再是追求低成本,而是在生產過程與不同持份者合作,才能真正實踐可持續的社區。
有別庇護工場學員平時包裝信封,製作者在新模式下未必可以再次看見成品。而今次製作的環保沙包將在完成製作後,供企業、學校及慈善機構等使用。Raymond希望這些沙包能使學員辛勞製作的成果,讓社會看得見,「一個小小嘅改變,都可以令到好多人受惠」。
要讓400 多人一同創作環保沙包,也絕不容易。
Raymond 期望活動連結社區不同持份者,以創造價值。
民生
專訪
生活
大埔北區
環保
社區人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