雨水,看似平凡,卻成為他們眼中的綠化資源。來自元朗官立小學的黃慧筠、謝以謙、高雯婧與何少銘組成團隊,設計出一款具備感應、自動灌溉與循環再用功能的「智能綠化用水系統」,希望提升社區公園的用水效率。
希望系統既節省水資源又減少人力,還能讓小朋友在實踐中學習。—設計團隊
涵魚池感測器自動灑水 系統儲雨「添養分」灌溉
「現在很多公園都用自來水澆花,還要人手操作,成本高且不環保。」黃慧筠解釋。團隊的設計結合了魚池、濕度感測器和自動灑水系統:下雨時,雨水被儲存至魚池,這些含養分的水可用來灌溉植物;當土壤濕度足夠時,感應器會自動停止灑水,避免浪費。
根據香港天文台,雨季通常由5月至9月,當中6月為全年最多雨的月份,平均降雨量超過350毫米,而2024年全年總雨量達2,309.7毫米。雖然本港雨水豐富,但雨水收集率僅約10%,並未有得以善用。透過雨水收集系統,雨水可用於沖廁、灌溉等非飲用途。隨極端天氣增加,完善雨水再用配套,有助社區節約用水,推動可持續發展。
系統唔止「面個浸」,揭開尚有乾坤。
//(憶述設計過程困難)假期返學後也遇到燈不亮的情況,可能是濕氣影響了電路。//
在偏遠地區,自動灑水車會提供支援,假日模式下讓小朋友參與操作。黃慧筠補充:「我們希望這個系統既節省水資源又能減少人力,還能讓小朋友在實踐中學習。」
在設計過程中,黃慧筠面臨不少挑戰。她笑言:「整個系統試了四、五次才成功,不單要支持順時針和逆時針轉動,假期返學後也遇到燈不亮的情況,可能是濕氣影響了電路。」三位拍擋亦表示,大家同是一度擔心無法按時完成比賽,幸好在老師協助下檢查並更換電池,問題最終得到解決。
場地設計同樣困難重重。「我原本計劃加個車房,但彎位太急,車子轉不過去,結果拆了重做。」謝以謙苦笑,表示過程中不斷推倒重來,但每次成功解決問題後,都有無比的成就感。
入圍「第四屆香港創科展」,獲益不少。
構思入圍「香港創科展」 曾參加工作坊學sell橋
他們這個構思,成功入圍「第四屆香港創科展」。在比賽過程中,團隊成員於5月參加了「展覽前作品審核日及演說技巧工作坊」,提升了公眾演示技巧與信心。而比賽中最讓他們難忘的事,就是在將軍澳一所中學展示作品。「除了答評判問題,我們還要向公眾解釋為什麼這個設計能幫助節水,怎麼操作。」謝以謙回憶起第一次站上台,緊張到手心冒汗,但與觀眾互動後,他的信心也增強了。
【展望未來】
開發產品 幫助元朗
團隊說,這個項目是同學們共同努力的成果。「有同學幫忙畫草圖,有些負責製作櫈子和欄杆,我們感謝大家的幫助。」團隊也表示,希望這個系統能應用於元朗公園、天水圍公園、屯門公園等地,減少灌溉的人工成本,並提高市民對節水的認識。
展望未來,黃慧筠希望能開發「智能課室系統」:「當有人進入課室,電器自動開啟,無人時則自動關閉燈光和冷氣,既能省電,又更安全。」三個拍檔亦表示,創科不僅讓他們發現了生活中更多可以改善的地方,也讓他們對社區創新充滿了興趣。「未來我們還會繼續做更多產品,幫助社區,幫助元朗。」
經過訓練,再向一大班人展示作品,已顯得心應手了。
專訪
生活
屯門元朗
學習
環保
科技
社區人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