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不止是追求分數,還是關乎一個孩子如何在生命旅程中走得穩、行得遠。位於上水彩園邨的香海正覺蓮社佛教陳式宏學校,校長方子蘅深信,教育是一場耐心的陪伴與引導,讓孩子在心靈與學習之間找到平衡。
成績固然重要,但我更重視孩子的心靈柔韌度。 —方子蘅
參與單輪車和田徑 寡言男生「亮起來」
「疫情過後,無論家庭抑或社會,都需要身心靈的整全發展與安頓。我們學校的理念是『千里之行,始於足下』,小學是基礎教育階段,良好習慣要從小培養。成績固然重要,但我更重視孩子的心靈柔韌度。有了這份力量,他們才能飛得高、走得遠。」
她憶述一位學生的故事:這名男生因父母離婚,在小一時變得沉默寡言,毫無生氣。學校鼓勵他參與單輪車和田徑,逐步建立自信。隨着一次次比賽獲獎,他愈來愈積極投入,從陰鬱的孩子蛻變成陽光少年。「最寶貴的並不是獎項,而是他終於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,整個人都亮了起來。」
學生成長不止於分數,校園生活中的每個舞台都值得被看見。
//一個人的素養、品格和不同範疇的能力都值得肯定。//
近年教育局推行《4Rs精神健康約章》,包括休息、放鬆、人際關係和抗逆力。學校亦嘗試以多元角度觀察學生,並引入GRWTH的「AI跨系統正向/多元智能發展平台」(PMI),整合學生活動數據,突破只以學業成績作評斷的傳統框架,讓孩子的多方面成長都能被看見和肯定。
在她眼中,教育的價值不能單以分數衡量。「很多家長習慣用成績去評價孩子,但其實一個人的素養、品格和不同範疇的能力都值得肯定。GRWTH平台正正提供了一張『另類成績表』,讓孩子的成長被看見,家長和孩子都能更全面地認識自己,這一點非常重要。」
校園培育知識,也滋養心靈。
//科技結合人文關懷,才能成就教育的美事。//
科技日新月異,校園內亦出現不少應用場景。面對「科技驅動教育」的趨勢,是否仍能與人本關懷並存?方校長語氣堅定地回應:「絕對可以。」她解釋,科技若能善用,將會是教育的助力而非負擔。「科技是工具,人文關懷才是核心。當兩者結合,才能成就教育的美事。」
【學生成長紀錄 一鍵整合】
隨着校園內愈來愈多科技應用,方校長對未來的教育科技亦充滿期望。「如果能一按鍵整合學生六年的學習與成長紀錄,老師就能更快掌握情況。當學生突然失去專注,就能追溯背後原因,甚至是否與家庭有關。」
她續說,AI若能分析孩子的心情變化、協助作文批改、甚至提示學習時間,既能減輕老師壓力,也能幫助學生自我檢視和規劃。「這樣既能幫助雙職父母,也讓孩子找到努力方向。」
展望新學年,方校長寄語:「我希望學生能抱持『盡心求品,盡力求學』的態度。在AI時代,要懂得與科技並行,同時保留人文元素。對我來說,就是『盡心求品,我能行;多元經歷,創未來』。」
在AI時代,教育更需兼顧人文關懷與創新。
專訪
生活
大埔北區
學習
社區人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