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熙來攘往的荃灣街頭,一群青年人坐上輪椅,在人群中緩緩前行。從公園到商場,由天橋到地面街道,他們親身感受城市的高低起伏,記錄那些被忽略的「小障礙」。這七位來自不同學校的高中與大專生組成「核心義工小隊」,希望用實際行動喚起社會對無障礙設施的關注,為共融城市發聲。
蘇德輝(Tim)和趙家誼(Joyce)是小隊成員,兩人親身坐上輪椅進行實地考察。Joyce笑說:「感覺同平時行路完全唔一樣,原本覺得好近嘅距離,坐上輪椅後變得好漫長。」
義工希望行動喚起社會關注無障礙設施。
//𨋢門閂太快、又冇提示音,輪椅使用者稍慢一步就可能被夾。—Joyce//
他們發現,荃灣不少地方路面凹凸不平,斜坡與階梯設計欠妥,對輪椅使用者而言都是挑戰。Tim補充:「平時行街唔會留意,但坐上輪椅先知道,原來無障礙設施對生活有幾重要。」
在實地走訪中,小隊特別留意到荃灣縱橫交錯的天橋網絡。Joyce指出,這些連接多個商場與地標的設施,原本設計用作方便通行,但實際使用時仍有不少細節需要改進。「升降機門關得太快、又冇提示音,輪椅使用者稍為慢一步就可能被夾;有啲電梯太窄、按鈕又高,根本好難操作。」
青年們穿梭天橋與商場之間,了解肢體傷殘人士的日常。
//有啲地方名係無障礙,用落就知細節未夠貼心。—Tim//
至於無障礙洗手間,「有啲標示唔清楚、門又太重,用起上嚟其實幾辛苦。」Tim補充說:「有啲地方名義上係無障礙,但實際用落,好多細節都未夠貼心。」
活動邀得輪椅籃球教練楊國富(Jason)參與,他因小兒麻痺症導致左腳失去活動能力,年輕時靠拐杖行走,後來改用輪椅生活。起初難以適應,但接觸輪椅籃球後,他重新找回自信。「以前覺得自己好有限制,但打波令我明白,其實我都可以控制方向,照樣有選擇。」他笑說。
//普通市民仲有好多選擇,依然爭住用(地鐵升降機等設施)。—Jason//
身為使用者,Jason指出最大問題並非設施,而是公眾意識。「例如地鐵升降機,對殘障人士嚟講係唯一出路,但普通市民仲有好多其他選擇,卻依然爭住用。」Jason指出,巴士輪椅位被嬰兒車或雜物佔用、無障礙廁所遭濫用的情況亦時有發生。他希望市民能多一份理解與體諒,讓共融不只停留在口號。
輪椅籃球教練Jason分享自身經歷,讓參加者了解共融的重要。
【撰寫建議書交區會 提出三方案】
目前,小隊正撰寫建議書並準備提交荃灣區議會,將重點提出三項改善方案,包括改善公園無障礙洗手間的標誌、門重及鏡子角度;調整天橋升降機的關門速度及加裝提示音;增設體育館洗手間指示牌並改裝自動門。小隊表示,期望設施提升便利與安全性,從而共建共融社區。
是次行動,獲得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(YMCA)「青年理想實踐基金」資助推行,希望支持有志青年以行動實踐社會關懷,將理想付諸社區服務。小隊希望未來能繼續舉辦這類活動,讓更多市民了解肢體傷殘人士的生活,推動社會的共融。
專訪
生活
荃灣葵青離島
學習
社區人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