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僅11歲的麥韶洋,去年12月不幸罹患罕見的T細胞急性淋巴白血病(血癌),對抗病魔10個月後,近日發現「早期復發」,免疫力指數一度為零,須留醫兒童醫院。近一個月來,媽媽Katherine透過不同渠道向市民求助,盼大家登記成為捐贈者,讓韶洋有重生的機會。
本應是蹦蹦跳跳迎向青蔥少年時代、性格樂觀開朗的韶洋,一年前因治病長期臥榻於病床上,無法上學。
父母是心靈上最大的支柱
韶洋奮力一搏 應付密集重藥
抗癌的路,韶洋很痛苦,「佢要承受好多痛苦,落好重藥,有時好精神,但會急轉直下得好快」。受到患癌及復發先後的打擊,韶洋知悉自己的身體狀況後,曾兩度問父母:「係咪會死?」令人痛心不已。
Katherine表示,兒子目前需要接受最少三個月一連串電療及化療療程,留醫接受24小時的醫護監測,父母需要輪班陪伴韶洋,以防有任何急變。
話雖如此,Katherine感恩兒子遺傳父母擁有戶外運動愛好者的特質,培養了運動員的堅毅樂觀精神,即使面對失敗仍選擇奮力一搏,勇敢克服痛楚,應付密集式「重藥期」治療。
韶洋原是個愛笑的男孩,如今在病床上勇敢抵抗癌魔。
Katherine 呼籲市民登記做捐贈者,讓韶洋打嬴這場仗。
母籲擴大骨髓捐贈者資料庫
近年,不少病童的故事在社會上廣傳,只為哪怕是一絲希望,父母也要竭盡所能爭取續命機會,韶洋媽媽也不例外。「出出入入醫院10個月,更細的(患者)都有,擴大紅十字會骨髓捐贈者資料庫,都可以幫到其他家庭。」陪伴兒子治病的經歷,使Katherine感受到香港骨髓捐贈的龐大需求,衷心希望透過兒子的故事,喚醒香港人認知捐贈骨髓血作配對的影響力,對於病童以及其家庭而言,性命攸關。
「捐贈骨髓血作配對,父母陪伴及照顧他治療的過程,作為他心靈上最大的支柱,全家期待有康復『奇蹟』重生的一天。」她期盼,香港人能夠發揮大愛精神,幫助他人延續生命。
韶洋是戶外運動愛好者。
如何成為骨髓捐贈者?
香港每年有近1,000名成人及兒童罹患血癌及其他嚴重血病。血癌雖可致命,卻並非絕對不可治癒。對許多病人來說,骨髓移植可給予他們一線希望。要進行移植,大前提是要配對合適的捐髓者。
捐贈者一經登記,資料就會儲存入電腦。
抽取過程如抽血 即日出院回家
根據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網頁資料顯示,周邊血幹細胞可透過血液分離機,從捐贈者的周邊血抽取。抽取過程與抽血相似,採集過程約四至五小時,捐贈者不需住院或全身麻醉,即日可出院回家。
一經登記,捐贈者的資料會儲存入電腦內。該機構為任何需要進行無血緣骨髓移植的本地病人在「資料庫」內尋找合適的捐髓者。同時,機構亦會為病人作世界性的捐髓者搜索。
任何時候,若機構發現捐贈者的白血球組織型與某一位病人互相吻合,將會與聯絡捐贈者作進一步的檢驗。因此,只須登記一次,資料便會永久保留,直至年齡屆滿60歲,又或捐贈者主動要求退出為止。
專訪
生活
健康
社區有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