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大埔名物」除「14粒」外,林村河每年也會出現一年一度奇景。有市民4月發現在太和對開的河段,河底出現數十個形狀大小不一的圓形坑洞,當中多個坑洞更碰巧有一條魚在洞中徘徊盤據,令不少街坊嘖嘖稱奇。有專家解釋指,坑洞與外來入侵物種「非洲鯽」繁殖有關。過去,林村河不時有人從河中打扔河魚烹調出售,有地區人士擔心倘魚類受污染會影響健康。
林村河近錦山對開出現多個坑洞。
4月中旬,林村河出現「神秘圓圈」,近看可見為數十個車輪般大的泥坑。泥坑在大埔河近錦山及太和邨對開一段河底若隱若現,於潮退時顯得格外顯眼。在多個泥坑中,分別各有一條大魚在洞中盤據及游動。
林村河上游是具重要生態價值河溪。
雄魚迫雌魚進窩配對繁殖
香港魚類學會創會會長莊棣華指,林村河坑洞中的是非洲鯽,又稱為羅非魚、吳郭魚或福壽魚,是一種外來食用經濟魚,對各種環境適應性高,因此在林村河等人工河道均十分常見。他解釋,羅非魚原產地屬於熱帶,如河水因天氣突然變凍,有機會令該魚種大量死亡。而牠們繁殖溫度範圍是攝氏20至36度,當中以25至32度為最適宜水溫。
莊棣華續說,該魚種繁殖習性特別,成熟雄魚發情時體色會變得鮮艷,並在淺水池底單獨挖呈淺渦形窩穴;挖窩時,雄魚先用尾鰭掃除泥土,然後頭垂直向下,再將泥砂含入口中,向四周噴出,如果有雌魚靠近卵窩,雄魚會出來攔截,甚至會逼雌魚進窩,雌魚如果成熟的話,便會進窩與雄魚配成一對繁殖。
林村河上月一度水位極低。
2018曾驚現 逾千魚屍臭氣熏天
除了大埔林村河,天水圍明渠亦曾遍布非洲鯽,惟今年3月近沙州里村一段河道,突然湧現成千上萬非洲鯽屍體,吸引鳥類在場覓食,渠務署及食環署人員接報後,到場清理處置達100袋死魚,避免令衞生惡化。環保署事後指,該處河水含氧量及酸鹼度正常。
工聯會大埔北分區委員會委員吳尉行表示,一直關注林村河下游水質。他憶述,2018年12月林村河曾出現數以千計魚類集體死亡事件,當時令到河道附近臭氣熏天,惟當時仍有居民在林村河釣魚及將未知是否有受污染死魚打撈,聲稱會烹煮食用。
林村河不時有人打撈河魚進食或轉售。
非洲鯽環境適應力強。
吳尉行:勿吃來歷不明的魚
吳尉行指出,過去不時有人走落河道中央,在林村河釣魚或撈魚後食用,甚至運到附近餐廳或街市出售,因此他提醒市民切勿貪平,及隨便在水質欠佳購買不明來歷的魚類,又或在林村河捕魚。他擔心,一旦魚類已受污染,如含大腸桿菌等,隨時導致腸胃炎,甚至引發肝炎等嚴重症狀。
渠務署發言人回覆指,該署過往曾接獲有人於林村河捕魚的投訴,惟一般而言,本港大部分地方包括林村河,並不禁止捕魚活動。惟因河道水流及水位有可能突然改變,包括變得湍急或上升,市民如擅自進入河道範圍,有可能對自身安全構成威脅。因此該署職員如發現有市民進入河道範圍,會即時要求市民離開。另外,該署有在林村河豎立「遠離河道」標誌,提醒市民不要進入河道範圍,以免發生意外。
吳尉行指一直關注林村河下游水質情況。
林村河過往水質佳 惟下游曾變藍白色
林村河是從林村谷一直向東流的大埔主要河道。上游被評為「具重要生態價值河溪」,亦是收集食用水的集水區;下游則流經大埔市區,並平整成人工河道最終匯合大埔河流入吐露港。
根據2022年環保署發布的香港河溪水質調查,該河道的水質指標整體達標率為97%,與同區的洞梓溪的達標率相同。
另外,該署亦以河溪間的監察釐定各河道的「五級」水質指數,以反映河溪的整體健康狀況。林村河上游均普遍獲得最好的「極佳」級別,而中游及下游則有兩個站,在該年獲得第級的「良好」級別。
惟在發表該調查的同年4月,林村河下游卻突然變成藍白色,令不少居民擔心河水變質是源於非法排放油漆導致污染,當時部門懷疑色水來自大埔花園一帶。
2022 年4 月,林村河下游一度染上藍白色。
林村河坑洞大小不一,部分有非洲鯽雄魚盤據。
【繁殖活躍季節 臭屁蟲在港男頭上產卵】
「大埔名物14粒」,其實是近年大埔居民對荔枝椿象蟲卵的戲稱。荔枝椿象又稱臭屁蟲,主要吸食荔枝、龍眼樹汁液。每年4月至8月,均是牠們繁殖的活躍季節。
由於臭屁蟲每次產卵,均是產出十四粒黃色或綠色的蟲卵,因此被人稱作「14粒」,不少住在郊區的市民會發現蟲卵依附在外掛的衣服上,如數算後發現不夠14粒,便會擔心當中有蟲卵已經孵化成臭屁蟲。4月,更有網民發帖指有臭屁蟲在其頭上產卵。
滅蟲專家:勿用手弄穿蟲卵
滅蟲專家指如發現荔枝椿象蟲卵,切勿用手弄穿蟲卵,否則其帶臭味的汁液或會令皮膚受到刺激,導致痕癢或紅腫甚至引致發炎。就算發現已孵化成蟲,當其受驚嚇時也會噴發汁液,因此同樣不要直接用手接觸。
4 月有臭屁蟲在一名男子頭上產卵。
民生
生活
大埔北區
環保
地區焦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