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事實上,藝術和中醫十分相似,兩者跟生活息息相關,是一種生活態度!」出身於中醫世家的林家揚,自幼目睹父親治病救人,覺得「好神奇、好厲害」,自此立志學醫;加上童年先後居於廟宇、板間房及殘舊唐樓,眼見周邊長者飽受煎熬,讓他思考如何幫助長者減輕痛苦。
如今,這位少年已長大成人,先後創立「義醫同行」及「醫藝同行」,將藝術和中醫結合,為社會不同需要的人士,帶來更多元化的資訊和活動。
醫師大派「仁心」,推廣醫藝同行。
「義醫」「醫藝」同行 先後成立
林家揚集合一班專業的醫護人士,例如有中西醫、專科醫生、輔導心理學家、營養師等等,於2017年成立「義醫同行」,到不同地方進行探訪,以及為有需要人士義診。可是單憑他們幾個人,力量始終微薄,遂決定「開班授徒」,將一堆知識、技巧傳授予一班長者義工。
大江南北送暖,到內地做義診。
「後來我們發現,長者在交流這些健康資訊時,或會記錯教錯。所以我們決定將保健養生,加入藝術元素,希望把傳統、沉悶的事情變得有趣,讓老友記更容易吸收。」於是,林家揚又集結一群藝術工作者與醫療專業人士,成立「醫藝同行」,相當於「義醫同行2.0」。
望著孩子的「貼堂區」,林家揚說最愛黑白熊貓畫。
林家揚教老友記,以簡單動作養生。
擺好「影相十式」 學穴位知識
那麼,藝術和中醫是如何結合?林家揚介紹:「我們設計學習養生的『影相十式』,只要擺好姿勢,就能學習穴位的知識,提升免疫強身體!」得悉做一些簡單動作有助養生,老友記紛紛學習,齊齊拍照,十分快樂。
多年來為弱勢社群義診,林家揚分享一個印象深刻的個案:「記得最初去探訪這位婆婆時,她經常罵人、發放很多負能量;對義工亦不瞅不睬,教她保健養生知識也敷衍了事。後來一次帶了一位約三歲的小朋友去探訪,婆婆的態度馬上改變。」後來,婆婆居然主動問及保健須知:「要按哪個穴位?」
結合不同專業發揮最大力量
林家揚認為,這位婆婆的故事,正好反映服務多元化的重要。「社會正正需要不同組合攜手並肩,結合大家不同專業所長,才能發揮最大力量。」他又表示,團體探訪那位婆婆至今七、八年,回想當天初相識,現時婆婆的性格大有改變。「因為她感受到有人關心自己、有人愛自己!」林家揚笑言,現在只要團隊前來探訪,婆婆都會為他們準備茶水點心。
八月盛夏,義工隊帶同弱勢社群玩水。
疫情下與長者外出「唞氣」,赴天壇大佛一天遊。
坪洲探訪 笑容多老友多
訪問當天,林家揚到坪洲探訪。回想首次踏足該小島,一眨眼已是十二年前的事。「其實放棄很困難!雖然每次探訪也要早起,亦會犧牲自己的私人、家庭時間,但每當見到老友記的笑容,就覺得心頭很暖,這種感受是用金錢買不到!」
林家揚更表示,長者一句「醫師,我們下個月見!」,是他們對你的盼望;而一句回覆「好呀!」則是你對老友記的承諾,是雙方關係的「一個扣」。他笑言:「因為做義工而減少家庭時間,那就叫他們一起參加!」
到坪洲做義工,轉眼有12 年。
人與人之間有交流,「糉」教人回味。
等疫情過後,沒戴口罩的合照再影返夠本。
【記錄長幼同行 日誌洋溢暖意】
一名小六義工郭浩賢,撰寫一篇探訪日誌,憶述一次隨林醫師到坪洲做義工的經歷。浩賢表示:「公公婆婆臉上燦爛的笑容和他們的熱情,真令我感到終生難忘!」
浩賢指出,當天乘坐雙體船到達坪洲後,團隊先到超級市場為長者選購蘋果和鮑魚麵作為禮物,再浩浩蕩蕩出發至第一戶。「原來這位老婆婆數月前在家跌倒骨折,需要用杖輔助走路;不過短短數月已康復了!」浩賢稱,他們按婆婆請求,陪伴她一起到市場買菜。「最後婆婆買了一條魚、一個桃和幾個糉,我們便送她回家。」
第二戶則是一對老夫婦,浩賢說:「原來他們的兒子到了外地工作,所以他們只剩下一隻狗陪伴他們。」老伯伯跟他聊聊屋企的歷史;也一起跟狗狗玩耍,然後一會兒便跟團隊集合,再次乘雙體船回程。
這篇探訪日誌雖然簡單、平實,背後其實包含著絲絲暖意。對老人家,尤其是獨居長者而言,只有定期外出、有人陪伴傾訴便已足夠。對浩賢而言,亦親身感受到「助人為快樂之本」的意思。
封面故事
民生
專訪
醫療
生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