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做防災士 唔做末日博士

 2025-08-07
學做防災士 唔做末日博士

7月5日,世界無事,香港如常。「末日預言」在網上掀起熱議,有人一笑置之,有人焦躁不安。對90後張清風而言,這是個提醒:「災難唔係會唔出現,而係唔知幾時出現。」四年前,他創立「香港求生及防災協會」,去年出版本地首本防災書《港人防災必修科》,在冷門領域堅持信念,默默為香港播下危機意識的種子。


災難唔係會唔出現,而係唔知幾時出現。


不少人最初認識他,是從那個名字特別的facebook專頁「檸檬茶末日求生指南」開始。「檸檬茶」原來是他飼養的寄居蟹,開設專頁本來只為分

享生活趣事,誰知疫情爆發,網民紛紛留言問他應該如何準備。他這才發現,原來香港人對防災其實頗有興趣,只是缺乏正規資訊。


災難發生時,六至七成靠自己,兩三成靠社區互助。


唔教整「痛袋」學執「走佬袋」

每個人對「災難」的想像都不一樣,有人扣連到地震、海嘯等天災,亦有聯想到電影中一個個人被吞噬的情節。但在香港,真正常見的風險其實來自暴雨、極端天氣、停電,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突如其來的意外。就像近月接連兩次黑雨帶來的山洪暴發,影響交通及市民生活等,張清風指出,最基本的防災行動,是培養警覺性:「唔好低頭望手機,多觀察四周;唔塞住耳仔,自然可以察覺異樣。」再進一步,就是準備「走佬袋」——其實無需特別購買,屋企已有的物資如後備衣物、藥物等,只要放入背囊收好,已是準備的第一步。


最基本的防災行動,是培養警覺性。


「N年一遇」趨頻繁互助靠社區

早前颱風「韋帕」襲港,天文台兩年來首度掛10號風球,多區水浸。張清風指出:「渠務署現時的設計標準只能應付二百年一遇的暴雨,但現實已出現五百年一遇的情況,未來或會更頻繁。基建始終追不上極端天氣的變化,壓力自然落在社區。」不過有工程背景的他補充:「其實能夠應付二百年一遇,已經好犀利。雖然市民或會覺得唔夠,但若要應對千年、甚至萬年一遇的情況,所需成本係另一回事。」


因此他強調,防災不僅是個人層面的自救,更講求社區層面的互助。「災難發生時,六至七成靠自己,兩三成靠社區互助,真正能依靠政府的救援只佔不足一成。」他指出,香港一向傾向依賴政府,但現代災害管理早已轉向「自助互助」的模式。消防處的「社區應急先鋒計劃」、紅十字會的「備災工作坊」等,正正是推動社區防災教育的起步。


「走佬袋」備有後備衣物、樽裝水、乾糧及急救用品等日常物資。


//(學生)唔再係講 防災也要學抗壓買裝備,而係講點樣面對壓力。//


張清風希望推動完整「防災生態圈」。


【換套講法 引起好奇關注】

「你講防災,大家覺得無災可防;但講末日求生,就覺得刺激、有趣。」張清風笑說,其實兩者都離不開基本生存知識,只是大家未必建立起危機意識,例如「水比食物重要」,很多人根本無想過。他認為,只要轉換說法,大家自然會產生好奇與關注。


「以為香港啲山路點都行得番出嚟?」這是張清風15歲時的天真想法。一次在柏架山「鏟林」行山,他迷路數小時、水源短缺、雙手擦傷,直到晚上七點才成功脫困。這場驚險經歷,讓他明白災難並非電影場面,而是身邊隨時會出現的現實挑戰。此後,他積極鑽研求生知識,並選讀IVE屋宇裝備工程課程,學「風火水電」——即冷氣、消防、水務同電力。如今則致力推動社區防災,盼更多人「準備好先唔怕」。


曾赴加拿大參加雪山求生訓練,學習高風險環境下的自救應變。


//大家覺得無災可防,但講末日求生就刺激有趣。//


柏架山迷路經歷,徹底改寫對災難的理解。


【港人疫後意識增 防災也要學抗壓】

張清風希望,他們推動的不止是教育,而是一個完整的「防災生態圈」。他提出「三步走」策略:首先出版《港人防災必修科》、舉辦工作坊及進入校園推動教育;其次訓練「防災士」,繪製社區防災地圖,目前已涵蓋九龍城、西灣河等地;最後建立防災產品平台,並推動「韌性社區認證」計劃,鼓勵社福機構、學校與物業管理建立制度化防災機制。


「防災士」課程教授應付本地災害、做基本防護同急救。


他觀察到,經歷疫情後,香港人對防災的態度已有轉變。「以前會話:『講咩防災呀?痴線!』而家未必即刻會做,但起碼會認同『原來有需要』。開始有人會問:『咁我應該點準備?』」他記得有學生曾問:「點樣提升心理韌性?」這問題令他印象深刻。「唔再係講買裝備,而係講點樣準備自己去面對壓力。」懂得應對壓力,先至真正做到「有備而來」。


他說, 疫情後港人防災態度有轉變。


2 0 1 6 年「冰封大帽山」,張清風憶述當日途中決定折返。




封面故事

民生

專訪

醫療

生活

學習



相關文章


仁濟主席王賢訊──父子的傳承  當仁不讓封面故事

仁濟主席王賢訊──父子的傳承 當仁不讓

談起慈善團體,大家的印象可能是明星獻唱金曲的電視籌款Show,可能是每逢周末的賣旗日……但對於獅子山...

導演陳文剛──第一個沒主角的母親節封面故事

導演陳文剛──第一個沒主角的母親節

陳文剛(Rensen)導演除了是糊塗戲班的負責人外,他和太太魏綺珊也開辦了一個無障礙劇團,幫助社會上...

IG官方推薦攝影師李慧妍──心跳快門封面故事

IG官方推薦攝影師李慧妍──心跳快門

她,流連於城市空間,拍攝都市人的生存狀態;她,行走在夢幻的國度,用鏡頭和大自然深度對話;她,在...

紙藝師Yuki──DIY相簿留住愛‧回憶封面故事

紙藝師Yuki──DIY相簿留住愛‧回憶

于浣君(Yuki Yu),有人稱她紙藝師、有人冠以手作達人之名,無論怎麼稱呼,不難猜出她是一位用紙材創...

救貓狗天使EI──守護生命封面故事

救貓狗天使EI──守護生命

1997年初,香港掀起一股移民潮,揮一揮衣袖,不帶走一片雲彩,亦帶不走那些大家曾經深愛、共度日夜的...

武藝家劉萬梁──雙節棍道 香港無雙封面故事

武藝家劉萬梁──雙節棍道 香港無雙

人稱劉師傅的劉萬梁,是「80後」雙節棍大師,在他身上不難看見李小龍的影子。當香港似被標籤為「文化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