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老闆,請問有沒有賣剩、賣相不好的菜?」眼前這位中年婦人謝想珍(珍姐),在大埔區內街市一邊推著手推車,一邊挨家挨戶問道,12年來風雨不改。珍姐並非貪圖小便宜,而是向快被送往堆填區的蔬果伸出援手,經分類後派發給區內有需要的人,為這些蔬果的「生命」增添意義。
珍姐:「開始時經常捱罵。」
珍姐是本港食物回收組織「食德好」(Food Grace)的成員,經常到大埔區內街市收集過剩的蔬果,轉贈予社區有需要的市民。
最緊要堅持和面皮夠厚。
萬事起頭難,回想初初剛起步時,珍姐說:「開始時經常捱罵,因為當時菜販不認識我們,彼此之間未建立信任,一來不清楚收菜用途,二來擔心影響生意,又怕吃壞肚後找他們算帳,總之顧慮多多。」經過團隊兩年的深耕,檔主對他們的態度逐漸轉好,由排斥變為接受。珍姐笑言:「最緊要是堅持,就算跌倒,爬起來繼續走,總能走到最後。還有的是面皮夠厚!」
這天記者跟隨珍姐及拍檔嬌姐,一人推著一部手推車到大埔墟街市收菜,問了兩檔就有收穫。經過多年努力,加上珍姐的笑容可掬,不少檔主已是她的老朋友,簡單打個招呼,便熟練地將預留好的蔬菜和水果遞上,期待著團隊的來臨。
有菜檔老闆表示,有時候賣不完的菜或切掉的「菜頭菜尾」,明明能吃,扔掉也是浪費,倒不如捐贈給有需要的人。
不用一會兒,珍姐和嬌姐已經滿載而歸,這天收穫逾百斤菜,有菜心、白菜,也有番茄、佛手瓜等等,應有盡有。剛收回來的菜「不修邊幅」,但經珍姐和團隊細心整理後,其實跟街市販售的並無分別。
經過十多年,街市菜販已是珍姐老友。
經團隊細心整理後,蔬菜馬上「重拾美貌」。
工作開心又有意義,自然不輕言放棄。
烈日當空之下,記者兩手空空也走得滿身是汗,遑論是兩位收菜專員。對於這份別人眼中的苦差,珍姐卻甘之如飴,一做便是12年。「這份工作開心之餘又有意義,愛惜環境和社區理念是我們堅持的理由。」珍姐認為,現時香港堆填區飽和,自己的工作可堵截食物浪費問題,甚有意義。「只要你帶著愛心和理念去做,自然不輕言放棄。」
收穫當中有瓜有菜,應有盡有。
檔主不單出菜,亦同時出力。
【應該落肚卻變落桶 化肥企画係error?】
在物質富裕的香港,買賣雙方對產品的質量格外挑剔,蔬果有少少瑕疵都會丟掉,造成很大的浪費。對此,珍姐直言不諱:「現時太過富裕,新一代少吃苦,以至不懂珍惜所擁有。諷刺的是,香港還有很多貧窮戶。」如最常遭人嫌棄的菜心莖,原來只要包好一袋,放在辦公室門口,不一會兒便有人拿回家炒飯。
近年,珍姐收菜道路上殺出「程咬金」。特區政府在街市等地增設廚餘回收桶,廚餘會送到有機資源回收中心,轉化為生物氣和堆肥等資源,變相跟珍姐「搶生意」。
浩浩蕩蕩出發收菜。
珍姐坦言:「有時候他們(食環署承辦商)比我們更早到街市,收得到多,甚至更新鮮、賣相更好的蔬果。想到這些蔬果會送去做化肥,而不是在有需要者手上,就覺得很可惜,希望有天可以取得平衡。」
雖然滿載而歸,但珍姐話港人減少浪費更實際。
新界人家
民生
生活
大埔北區
環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