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非建制派」、「中間派」、「第三路線」……對於民主思路的光譜、定位,大眾各有看法。今屆立法會選舉,民主思路派出兩人參加直選,包括參選新界東北、主攻沙田和大埔的黃頴灝。在二元對立10仍然明顯的社會氣氛下,他一直在打「逆境波」,但仍力爭進入議會,向政府清算各項政策的「舊帳」。
黃頴灝坦言公眾對「第三路線」依然不太認識。
在國安法實施及完善選舉制度後,香港政治生態隨之重新構建,除了建制派和民主派外,也衍生出與建制派保持距離、比民主派更願意進入制度的「非建制派」。不過,問及民主思路的定位時,黃頴灝卻這樣回答:「是否將我們定義為『非建制派』,我覺得已經不合時宜,即使我們這樣說,也會有人反對。」
「縱然我們覺得對,『第三路線』卻不容易走。」
社會需要多一些「doer」。
民主思路一再強調他們走的是「第三路線」,而非兩極之中的「中間路線」。他們在2015年政改方案表決前夕成立,一直倡議社會復和,目的之一是希望社會氣氛平穩、理性,有足夠條件實現當年未竟的「雙普選」目標。佔中、政改後的社會本來已朝著他們理想的方向發展,但2019年的修例風波又再二元對立。
「這條『第三路線』也不是那麼容易走,雖然我們覺得這樣是對的,但市民的反應、投票的結果,又是否認同我們呢?」社會表面上恢復平靜,但「非黃即藍」仍然植根在不少人的腦海裡,對於「第三路線」也不太認識,這困擾着黃頴灝及民主思路仝人。
由爭取提名到落區宣傳,黃頴灝一直打「逆境波」。
原有4人打算出選的民主思路,最後要大肆「告急」,才能令兩人覓得足夠提名入閘。費盡唇舌始獲入場券,黃頴灝尤其珍惜。他強調不能放棄任何一個能夠改變、改善香港社會的機會,又認為議會過去充斥著只講不做、做不到就找原因開脫的風氣,需要多一些「doer」(做事者)、多一把聲音。
放抽屜內不等於已解決。
倘當選,他計劃向政府「翻舊帳」,將老大難問題逐一掀出來,「放抽屜內不等於已解決」。例如青年宿舍,政府2011年承諾提供3,500個單位,至今僅不足80個入伙,「青年人變中年人,有資格變無資格。
衣食住行,連住也騙他們,還講什麼『青年向上流』、『三業三政』?現在他們部份人『躺平』了,對得起他們嗎?」新界東北候選人還有陳克勤、李梓敬和黃成智。
回收達人
助拾荒者頂住「圍城」
黃頴灝最先出現在公眾視線,是在2017年「廢紙圍城」的時候:內地收緊包括廢紙的廢料進口在即,大量廢紙在港積壓,多間主要回收商宣佈停收,要求特區政府與內地當局溝通,即使有回收商願意接收廢紙,價格亦由每公斤1.2元暴挫至3毫。
眼見滿街廢紙送往堆填區,本身亦是回收商的他,以每公斤6毫向拾荒者收購,幸好停收行動僅維持4日,避過一場環境衛生災難。
2017 年「廢紙圍城」危機,黃頴灝以市價一倍向拾荒者收購廢紙。
黃頴灝認為香港要有自行處理廢料的能力。
他一直認為香港要有自行處理廢料的能力,亦應實行垃圾徵費。都市固體廢物徵費趕及在立法會休會前通過,對於有意見認為「三無大廈」、鄉郊等地方無人監督,最後恐怕垃圾滿佈,他直言無論有否垃圾徵費,亂拋垃圾一樣都會出現,「怕亂拋垃圾,是否就不實行(垃圾徵費)?現時立法會無議員答到。」
黃頴灝是回收廢料達人。
新界人家
沙田
民生
專訪
生活
大埔北區
環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