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波新冠疫情肆虐,早前學校再度暫停面授課堂,學童只能在家上網課,而教育局亦宣布提前放暑假,要追趕進度唯有安排線上學習。不少基層家庭學童因為缺乏電腦,令學習出現重重困難。仁濟醫院正展開回收計劃,呼籲市民捐贈多出的手提電腦或平板電腦,幫助基層家庭學童應付迫切的電子學習需要。
仁濟:「上網課涉及配套範圍大,不僅是一部電腦咁簡單。」
本港自2020年初開始,本港不論在經濟、民生及教育方面均受疫情影響,加上「保持社交距離」措施,學校亦需要停止面授課堂,不論是老師或學生,上課模式頓時轉變。
基層設備不足 影響學習進度
仁濟醫院行政總裁梁偉光表示,在這情況下,仁濟屬下單位的基層家庭面臨的問題不少,其一就是他們家中未必有足夠的電子器材或設備,讓學童進行網課。倘若家中有多於一名孩子需要使用電腦,時間上的分配更加影響他們的學習進度。
因應社會情況,仁濟醫院推出「智能電子產品回收計劃」,鼓勵及呼籲市民大眾捐出性能良好之二手智能手機、電子產品、手提電腦或全新未開封數據儲值卡,予有需要之低收入人士,讓他們於疫情期間能夠繼續與外界及家人保持聯繫,同時亦可宣揚環保訊息。
梁偉光表示,基層學童上網課困難重重。
網課額外開支 帶來經濟壓力
「有些家庭居於劏房或板間房,根本沒有無線上網服務及打印設備。網絡問題及家庭環境限制,亦令大部份基層學童未能順利學習,從而產生不愉快經歷。假設學童是小學生,現時每日需要進行最少三小時網課,對基層家長而言,上網課需要付出額外開支,為他們帶來經濟壓力。」梁偉光解釋道。
就電子器材而言,梁偉光表示,學童除了需要性能良好的手提電腦或平板電腦去進行網課,也需要網絡數據、打印設備、電子產品及網絡的使用常識。「其實是涉及很大範圍的配套,不光是一部電腦那麼簡單,交功課及考試也需要用上很多程序。」
疫情下取最新資訊,對殘疾人士尤關重要。
被迫留家
獨居長者長對牆
以往很多長者、殘疾人士對於使用智能手機較為陌生,但隨著社會轉變,尤其在疫情出現後,對於智能手機的需求大增,促使他們亦須學習使用智能手機,例如現在出入場所需要掃描安心出行程式或接收檢測結果等。「他們可透過手機更快接收外界資訊,例如查閱訊息、消閒娛樂(看新聞、看影片等)及保持與外界及家人聯繫。」梁指出。因此,計劃亦涵蓋低收入長者及其他有需要人士。
梁偉光引述一個受惠個案。主角是一名獨居長者葉婆婆,她受疫情影響,被迫長期留在家中,但因為負擔不起購買智能手機的費用,因而未能與內地家人見面,使她感到非常無助。「我們的社工透過回收計劃,送贈一部有視像功能的電話予婆婆,並教導她使用,使她可以與家人及外界保持聯絡。」梁偉光希望透過計劃,讓大眾得知社會上仍有很多獨居長者需要及時的支援。
葉婆婆受助後,可與家人視像通話。
新界人家
民生
生活
荃灣葵青離島
環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