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季又到,市民消暑活動當然不少得泳池暢泳。正所謂:欺山莫欺水,即使並非在海灘活動,也要打醒精神,幸而泳池有「幕後守護者」拯溺隊去保障大家的安全。今次,我們就探訪了歷史悠久的大埔拯溺會。
為了讓街坊痛快暢泳,「守護隊」一直謹守崗位。
//Ivan:「好多時候市民聽到我哋個名,一學拯溺就有機會搵我哋。」//
就大埔拯溺會成立起源,該會秘書兼總教練鄧毅恆(Ivan)表示,當初「都係搵啲志同道合,對救生有興趣嘅人去成立」,在七、八十年代於元州仔臨屋區提醒居民在大雨時撤走,亦會在區內的溪間和端午節龍舟競賽提供救生服務。
他續說,該會在大埔泳池建成後成為駐場拯溺會,為居民帶來拯溺訓練、競賽及救生服務等項目,一直至今。「好多時候市民聽到我哋個名,一學拯溺就有機會搵我哋」。
//Hyson:「冇話資質差就考唔到,睇吓你努唔努力去做呢件事。」//
大埔作為沿海地區,市民有各種接觸水上活動的機會,而義務救生則是默默確保他們有安全玩樂的體驗。負責義務救生部張浩泰(Hyson)說,在訓練拯溺當中,學員最大困難是高估自己的游水技能,而且或因體能未適應「嫌少少辛苦就放棄」,如考試當中要求在6分鐘內完成200米及3分鐘踩水等,再加上要在三個月內每星期有3至4次的的練習,他們可能會用不同原因沒堅持做訓練。
Hyson指出,只要謙虛學習並堅持下去,通過加強訓練游水技能,往往能通過考驗。「其實肯花時間,就一定可以完成得到,冇話資質差就考唔到,只係睇吓你努唔努力去做呢件事。」
曾打破香港紀錄,為大埔爭光。
//Avery:「我比賽嘅log book(救生記錄手冊)仲係細個小學生嘅相。」//
為提高水平,拯溺界常舉行競賽運動。9歲便加入大埔拯溺會、現為競賽發展部主任的林芷筠(Avery)說,「我比賽嘅log book(救生記錄手冊)仲係細個小學生嘅相,依家考官每次都要對身份證先認得」。她分享最開心的事,是疫情時到海外觀看學生參加國際比賽,「睇住由一個唔識游水嘅小朋友,去到成為可以代表港隊參加拯溺比賽嘅運動員」。
Avery提到其中一個助理教練曾到龍尾灘參與義務救生,恰巧當日有溺者並第一時間跑去找器材救人,「後尾佢同我講返,都話冇諗過做義務間都可參與流程」,而正因為平日在泳池見過救生場面,所以臨場可以幫忙。Ivan表示:「拯溺會培養每個學員成為盡責的救生員,而好多人都話學以致用,無論去公眾定係私人泳池當更,返嚟都話畀我哋聽可以幫到人」。
係小飛魚,也是小鐵人。
【辦訓練班講座 推動水上安全】
雖然成為泳池救生員需要至少16歲,但年紀小的一群(13歲或以下)也可藉「小鐵人救生章」,學習游池救生基本知識。Ivan希望拯溺會繼續透過訓練和教育講座,為居民灌輸水上安全知識,減少意外發生,並推動不同年齡的人關注水上安全。
Ivan憶述一些事:有一個的士司機為實現兒時志願,在58歲時考取拯溺牌並成為合資格的救生員,又曾有家長最初只是讓孩子參加,最後自己也考牌成為救生員。Ivan說,「同佢哋相處起嚟就好似家人咁傾偈,唔同年齡有唔同故事,由13歲到70歲都有。」
講解救生基本知識。
新界人家
專訪
生活
大埔北區
學習
運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