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有多久沒試過和屋企人一起坐下來,一起做一件事,然後慢慢感受居住在家中的溫暖?有團體以藝術體驗作為媒介,鼓勵照顧者與長者在家共同創作陶泥,早前更在沙田秦石商場展出作品,讓社區感受這班銀齡人士的才華!
「陶泥到家」長者陶藝作品計劃,是由信義會金齡薈舉辦、賽馬會「學藝再玩」創齡藝術計劃其中一個項目。活動乃是將原本的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,發展成為同工和藝術家一起上門,到達需要的長者家中,和他們的照顧者一起搓陶泥。
//我好想見識下,增加自己學習的機會。—陳素蘭//
退休後的陳素蘭,一度有感生活無所事事。
陳素蘭今年已經68歲,她退休之前做保安工作,因為身體抱恙,提早退休,並且有社工及物理治療師跟進。
以前工作時候,素蘭忙於生計,手停口停,因此根本無暇發展自己的興趣,也從來沒有接觸過陶藝工作。退休下來之後,留在家中,發現空白的時間太多,終日無所事事,生活無所適從。她嘗試跟社工溝通:「如果有可以學習及見識的機會,請告訴我,我都好想去見識下,增加自己學習的機會。亦都好希望有一種『正正常常』的生活狀態,不要渾渾噩噩。」
曾慕清今年83歲,樣子仍是精神奕奕的。她來自馬來西亞,很小的時候就跟著家人搬到香港,後來一直做教書工作,直至退休。在其他「學員」的口中,慕清是陶藝學習班技藝最為高超的學員,其他同學在毫無頭緒的時候,慕清已經動手著墨於如何將陶泥的顏色油得更均勻。而是次展出的作品中,有一個綠色水果最為引人注目,好多人都好奇,未見過這種水果,原來這是馬來西亞的北婆羅洲綠色水果。
//做不到就要學識變通。我教書多年,現在有人教我,我好享受。—曾慕清//
曾慕清表示,過往不覺得自己有創作力。
「其實綠色水果看似好簡單,但實際上很難做的,我初時都以為就這樣在表面戳一些斑紋就可以完成,原來所有的表面上的刺都需要單獨做。至於這水果其實是整個展覽展出品中耗時最久的作品。」
慕清在兢兢業業的專研陶藝之後,很有感觸:「當你做不到就要學識變通。我教書這麼多年,現在有人教我,我好享受學習的過程。我以前從來沒覺得自己有創作力,從事教書工作從來都是要嚴謹並一板一眼,但參加陶藝之後,有朋友稱讚我有創作力,我覺得是莫大的讚美。」
慕清指著展覽品中的一批黑色的馬,介紹道「這是我爸爸以前在馬來西亞養的一批黑馬,我的家人都已經不在了,所有的回憶現在都埋藏在我的心裡,我想用我的作品去紀念他們。」
商場辦陶藝展,讓學員感受創作之樂趣。
【創作可護「腦」 解難也是解悶氣】
「認識到藝術家和跟進社工之後,他們在心靈上都支持我。」素蘭對於能夠學習陶藝技藝,並有社工跟進關心表示非常感恩。「剛開始跟老師學習時,我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想做什麼作品,好不容易想到做一條魚,又不懂得如何去做魚鱗,後來老師就教我使用工具去做出魚鱗的形狀,問題就迎刃而解。」
陳素蘭製作「魚」。
在製作陶藝的過程中,原來長者們都有好多解難過程,而一個個小問題的攻克和解決,對於普通人來說可能微不足道,但是對於鮮有出門的長者來說確是一件天大的事情。
曾慕清作品為黑馬。
沙田
專訪
生活
學習
社區人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