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值暑假,家長們與孩子的相處時間增多,但這也是一年一度家長們最頭痛的時間,因為需要安排好孩子在家的每日時間表。作為兩個孩子的父親,親子教育KOL辰民爸爸深受自己成長經歷的影響,希望通過自身的經驗,傳遞給家長們如何培養正向親子關係。
希望家庭和諧,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具備良好的價值觀。 —Ringle
辰民爸爸(Ringle)在大圍長大,他透露父母在他兒時經營家庭式製冰工場,「每天凌晨三、四點便要開工,無法照顧他,所以我在托兒所生活了十年。」這段經歷卻深深地影響了他的一生。
//日日都會遇到欺凌和打鬥等事件,自己亦漸漸變得個性『兇猛』。//
他形容當時的托兒所缺乏規範,使他見盡了人性的黑暗面,「日日都會遇到欺凌和打鬥等事件,自己亦漸漸變得個性『兇猛』。」因此當時的他有著許多不滿和控訴,埋怨父母缺乏親情的關愛,使他與人難以建立信任。
建議趁暑假與孩子訂立新學年目標。
修讀心理學 與父母修復關係
在14、15歲的時候,他甚至成了街童。直到16歲,在社工的鼓勵下,他才開始慢慢重回校園,畢業後成為會計師,經歷數年「紙醉金迷」的工作生涯,別人口中一句:「Ringle,你要重新學待人處事。」讓他開始學習心理學。他形容心理學為他帶來了第二生命,使他鼓起勇氣與多年斷絕來往的父母修復關係。在心理學範疇中,Ringle最終選擇專注於兒童心理學和家庭教育。他說:「我不希望下一代像我一樣,希望家庭和諧,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具備良好的價值觀。」
女兒出生, 正是學院誕生日。對R i n g l e 來說, 就是孩子與事業一同「成長」。
//我不希望只做善後工作,而是希望能夠預防問題的發生。//
世界衞生組織公布,預測2030年抑鬱症將會成為世界第一號疾病,近年本港社會上亦見多宗家庭悲劇與學童輕生的個案發生。Ringle對此強調說,「正因如此,我不希望只做善後工作,而是希望能夠預防問題的發生。」
在成立自己的正向家長學院11年來,學院透過到校和社區教育講座,喚醒家長們對孩子心理的認知,他舉例說:「我會將這些標籤貼在家長們的額頭上:『爛泥』、『廢青』、『無用』。然後反問他們,如果自己被這樣標籤,你覺得孩子會聽你的教導嗎?」他補充說,中國有句話: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。」家長們有時候不意識到自己對孩子的傷害,只有當他們真正認識到這一點,才能調整自己的心態,改善親子關係。
Ringle 提及孩子需要安撫與擁抱。
【小組提升自我價值 山區義教社區派飯】
Ringle一家四口住在北區,他曾經為粉嶺的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秀群松柏社區服務中心,舉行一場以「像蝴蝶一樣綻放人生」的主題講座。「好多主婦媽媽踏入50歲,孩子們都各自出身工作,甚至建立新家庭,婦女們沒有了寄託,似乎也迷失了人生方向。」
因此,學院的家長義工小組凝聚不同年紀的爸爸媽媽,例如在商場內的情緒急救站做聆聽者、到山區義教、參與社區派飯活動等。「從耐心聆聽和溝通學會平穩情緒,希望家長意識到幫助孩子成長的同時,也要有能力幫助自己。」
多玩遊戲常現笑臉,建立校園歸屬感。
專訪
生活
大埔北區
學習
社區人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