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粉嶺以北大埔田村的「391葡萄園」,名稱看似簡單樸實,背後卻承載着園主王生(煜記)對家人的深情厚意。故事源於疫情前的一次家庭旅行,孫兒們對日本香印提子「一試成主顧」,但因疫情封關無法再外遊品賞。為了滿足孫兒們的心願,煜記決定在本地親手栽種,讓他們即使足不出戶,也能享受到熟悉的香甜滋味。
為了孫兒們打造一片後花園,讓他們有更多空間可以玩耍。
//花木還是果樹,都需要投入同樣的心思與時間來細心照料。//
煜記原本是經營超過40年「煜記花園」的資深花農,近年來開始投身果樹種植。他笑稱:「其實不算真正的轉行,只是為了孫兒們打造一片後花園,讓他們有更多空間可以玩耍。後來在疫情期間開放給公眾,沒想到竟吸引了不少人前來體驗農田生活。」
從花木轉向果樹種植,表面上看似是一次全新的挑戰,但在煜記眼中,這兩者其實有著相似之處。「無論是花木還是果樹,都需要投入同樣的心思與時間來細心照料。」他解釋道,花木能帶給人視覺上的美感,而果樹則希望能透過果實,為人們帶來味覺上的享受。
煜記希望本地新一代可體驗耕作。
//(去年「蘇拉」襲港)幸好葡萄依然堅韌地掛在樹上,令我們感到十分欣慰!//
務農最大的挑戰莫過於面對無法預測的天災與病蟲害。過去三年間,391葡萄園曾遭遇十號風球、世紀黑雨及嚴重水浸的侵襲。煜記回憶道:「去年9月1日原本應是開學日,我們卻遇上了十號風球(蘇拉)。在風球生效前一晚,我們就開始加固防風措施、清理雨水溝渠,但內心依然忐忑不安,擔心葡萄會被強風吹襲得支離破碎。」
那一夜,他們徹夜難眠,直到風勢稍減,才匆忙趕往葡萄園檢視情況,「幸好葡萄依然堅韌地掛在樹上,令我們感到十分欣慰!」
//我希望大家能多參與及支持本地種植的大小農場。//
談及本地農業的前景,煜記不禁感慨,本地農夫需要更多的理解與支持。他希望人們能走進農田,親身體驗耕作的過程,尤其是年輕一代,應該更了解農業的價值與意義。「我希望大家能多參與及支持本地種植的大小農場,讓小朋友明白蔬果並非來自超市的包裝,而是源於每一株植物的成長過程。」
大埔田村位處坪輋及恐龍坑之間。
【小「提」示】
香印收成期年 僅一次
香印提子每年僅有一次收成期,其栽培過程卻需長期的精心打理。煜記指出:「種植香印提子需要格外關注氣溫變化及病蟲害的影響。從開花到成熟,大約需要三個月的時間。我們會為每一串提子記錄開花日期,以確保在每一個生長階段都能掌握其發展進度。此外,每年冬季,我們會剪除所有的枯葉及葡萄藤,為來年春天的重新發芽做好準備。」
粒粒香印,是農夫辛苦的成果。
要大又甜 一串至少剪三次
「如今園內的每一串香印提子都經歷過至少三次的修剪,這樣可以讓每一株葡萄樹上的果實有足夠的空間成長,最終結出又大又甜的香印提子。」煜記說,目前391葡萄園已進入休園期,計劃於明年七月重新開放。他希望未來能有更多香港人認識到本地耕作的價值,對香港農業多加關注與支持。
一分一寸一磚一瓦,皆一家親手搭建。
專訪
生活
大埔北區
學習
社區人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