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朗公立中學校友會鄧兆棠中學自2019年起,為修讀生物科的學生提供CPR和AED(心肺復甦法和自動心臟除顫器)訓練,讓他們掌握基本急救知識。校長潘詠儀認為,這項訓練計劃不僅提升學生的生命教育,更能發揮人性的美善。
學生也可以像醫護人員一樣,能在關鍵時刻保護社區。 —潘校長
//配以現實生活中用到的技能,有助深化他們對生物科技的理解。//
「這項急救訓練能夠與課堂內容結合,讓學生能夠將書本上學習的知識,配以現實生活中用到的技能,有助深化他們對生物科技的理解。」潘校長認為,學生掌握這項技能後,會更加關注身處的社區。例如,有學生曾發現一個戶外地點竟然沒有AED。她指出:「當愈來愈多人成為擁有這項技能的人時,社區會變得更加安全。學生也可以像醫護人員一樣,能在關鍵時刻保護社區。」潘校長笑着說。
黃同學( 右) 希望學到更多實用技能。
前後約300學生參與計劃
「心肺復甦法及去顫法教育計劃」由香港東北扶輪社於2016年創辦,希望提高市民對CPR和AED的認識及應用。據潘校長指出,今年過去的暑假,該校有約40位中四級修讀生物科技的學生參加了這項訓練;計劃自啟動以來,該校已經有約300名學生受益。
//這項訓練尚未納入教育局的正規課程。//
事實上,像英國、丹麥、以及鄰近的日本和台灣等國家地區,都已經有一定的急救教育。相比之下,香港的CPR教育仍顯得落後。潘校長指出:「據我所知,香港開設CPR訓練的中學並不多,大部分資源都集中在學術方面,且這項訓練尚未納入教育局的正規課程。」她希望學生能夠明白,自己的力量並不渺小,當看到有需要的人或患者時,即使只是路過,也能夠發揮自己的作用,幫助他們。
急救訓練能夠與課堂內容結合。
學生掌握技能後,有望更關注社區。
中四女生盼日後做護士
中四時參加過這個計劃的黃同學,認為課程不算太難:「主要學到一些基本知識,生物科學到的大多是課本上的知識,不太多實戰經驗,這個課程則提供了學習應用的機會。」她表示,目前尚未遇到需要在現實中施行急救的情況,但課堂實習時難免緊張:「因為剛學完就要馬上實操,會懷疑自己是否做對。」她希望未來能學到更多實用技能,例如包紮,並認為課程有助她立志成為護士的目標。
平日上課夠專心,公開示範自然手到拿來。
【街坊身分 縮短師生距離】
鄧兆棠中學位於天盛苑,潘校長相信,校園的地理位置能讓學生更有社區歸屬感。「我們學校與社區緊密相連,常常能感受到社區的溫暖和人情味。曾有街坊向我分享,我們的學生看到有人提着沉重物品,便主動上前幫忙,這樣的善舉讓我很感動。」她說。
其實,潘校長本身也是「屯元天」的街坊。她認為,與學生同住天水圍地區,縮短了師生之間的距離。「我經常陪爸爸在社區活動,雖然有時未能立刻認出學生,但他們的一聲稱呼,總能讓我感受到學生對老師的尊重,而這些親切的問候也總會帶來意外的窩心驚喜。」潘校長笑着說。
同學認識不同地區特色建築,如終審法院大樓及前深水埗配水庫。
專訪
醫療
生活
屯門元朗
學習
社區人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