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自印度的Surya Narayan Singh,在香港的舞台上發光發熱。雖然廣東話並不流利,但他憑藉出色肢體語言,突破了隔閡,成功演繹兒童劇《故事探險隊——一個也不能少》中「失聲國王」一角,贏得觀眾掌聲與認同。
印度人Surya在香港這舞台展身手。
Surya成長於印度北部比哈爾邦一個小鎮,家境樸素,生活條件簡單。憑藉對表演的熱愛與努力,他獲得全額獎學金,來港攻讀演藝相關課程,成為家中第一代出國深造的成員。
//你唔識語言,你就更加要細心聽、細心睇、細心感受。—Surya//
「初來香港時候,我一句廣東話都唔識,上堂聽唔明,日常生活都要靠英文同身體語言去溝通。」Surya坦言,即使四年後的今天,他的廣東話仍然「麻麻地」。他笑說,最初買飯所感受的文化衝擊,反而令他更加懂得如何觀察、適應與感受。「你唔識語言,你就更加要細心聽、細心睇、細心感受。」
藉肢體語言突破語言隔閡。
演故事國王 映照戲外真實自己
《故事探險隊——一個也不能少》是一齣富有教育意義的兒童劇,旨在探討多元與包容。Surya飾演的「故事國王」因意外失去聲音,依然堅持說故事。他坦言,這角色對他而言不止是表演機會,更是「重疊的象徵」——失聲的國王,與語言不通的自己,互相映照。
「我廣東話唔叻,導演就靈機一觸改成無聲國王,呢個安排令我好感動。」Surya感激導演盧偉力的信任與包容,讓他可以最擅長的方式——肢體與眼神——去說故事。「作為演員,語言固然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,你是否能用身體、用情感同觀眾連結。」
綵排時斟酌細節,並試新招。
//你會見到佢好努力記住每個位,完全冇放棄過。—搭檔薯片哥哥//
劇中與他搭檔演出的薯片哥哥(本地知名演員),亦大讚Surya的專業態度與感染力:「初初綵排時,佢有時聽唔明指示,我哋會講多幾次、用手勢比劃,但你會見到佢好努力記住每個位,完全冇放棄過。」除了語言學習,Surya亦會主動提出改動動作、詢問背景細節。他形容排練過程就如一場「文化碰撞的共創之旅」:「我唔係淨係想演出,而係想明白每句對白背後嘅文化意味。」
薯片哥哥飾演青蛙人。
//不是演員配合劇本,而是劇本為演員而寫。—導演盧偉力//
劇團亦安排翻譯在旁協助,導演更逐場解釋劇情內容,務求讓Surya完全投入角色。盧偉力表示:「有Surya,我哋先構思到這角色。不是演員配合劇本,而是劇本為演員而寫。」
演員群體沙田大會堂演出後謝幕。
【望推動交流 說好多元故事】
Surya現時在港亦有任教瑜伽,他相信身體就是最原始的語言。「無論你來自哪裡,當你張開手、鞠躬、微笑,對方都會感受到你的心。」他認為,劇場不止屬於本地人,也應是能容納世界觀的空間。「每次演出完,我見到細路仔望住我笑,拍手,我就知道,我做到啦。」
不同元素拚貼出共鳴畫面。
//我唔係想改變自己做香港人,而係想成為一座橋。—Surya//
他說,他最大的夢想,是將印度的故事、音樂、節奏帶上香港的舞台,推動文化交流。「我唔係想改變自己做香港人,而係想成為一座橋,讓大家了解彼此。」
作為在港生活的外籍藝術家,Surya的存在與演出,讓我們重新理解「多元文化」的意義——它不只是一句政策口號,更是每一個舞台上不同膚色、不同聲音、不同節奏所拼貼出來的共鳴畫面。
劇團台前幕後一家人。
沙田
專訪
生活
學習
社區人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