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香港,一張紙皮可以是謀生工具,也可以是藝術的起點。在粉嶺街頭,一位瘦削的長者仙婆婆推着手推車,穿梭於街市與油站之間,拾荒維生已逾四十年。2025年春天,她首度參與藝術展覽《紙要耆積》,成為展覽主角之一——她的故事與她收集的紙皮,給轉化為動人的藝術作品,訴說勞動與尊嚴的價值。
好神奇,開心呀,冇諗過自己有朝一日會變成藝術品! —仙婆婆
本地藝術家高哼參與創作
展覽由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及屯門青年使命團合辦,邀請本地藝術家高哼參與,透過拾荒長者的真實故事與紙皮素材創作作品,展現基層勞動者的生活面貌,讓公眾重新思考他們在社會中的角色與價值。
仙婆婆說:「呢個我嚟㗎!」
//有時街坊見到我會主動畀紙皮,真係好感激。//
仙婆婆的人生,是一段典型的香港草根故事。1960年代,她年紀輕輕便跟着哥哥到粉嶺搵工,每月人工僅三十元。兄妹租住細房,租金六十元,全靠節衣縮食儲錢,最終在郊區搭建木屋安身。「以前一毫子買到嘢食,汽水五毫子一支,啲玻璃樽仲可以換錢。」說起舊香港,她語氣帶點懷念,也藏着些微苦澀。
80年代香港製造業北移,她所工作的工廠倒閉,無奈與哥哥一同轉行執紙皮。「有得做就做啦,靠自己搵食。」這一做,便是數十年。每天清晨,她推着手推車,在荃灣加德士油站、安樂村一帶收集紙皮和鋁罐。「有時街坊見到我會主動畀紙皮,真係好感激。」這些小小溫暖,為她平凡日子添上一點光。
《I’m a Collector》聚焦那些以紙皮為生、默默拼搏的「收藏者」。
//生活簡單,但都算充實啦。//
獲邀成為藝術展主角,仙婆婆坦言:「好神奇,開心呀,冇諗過自己有朝一日會變成藝術品!」她的故事與紙皮一同走進展覽空間,記錄她日復一日的勞動痕跡。
雖然仍以拾紙皮為生,她的生活卻不乏色彩。「我而家有參加街坊小組,逢星期四就去飲茶,有時得閒會去旅行。生活簡單,但都算充實啦。」
仙婆婆一對手,勞動痕跡滿滿。
//(比較香港今昔)依家住屋、出街都舒服好多,環境唔同晒。//
問到更喜歡以前或現在的香港,她微笑回答:「我會話依家好好多啦。以前真係無錢、艱難到不得了,依家住屋、出街都舒服好多,環境唔同晒。」
高哼(cap帽男)以紙皮為媒介,展現勞動尊嚴。
【創作者言】
靈感源街頭與畫廊對比
高哼自2017年開始構思「紙皮系列」,靈感來自街頭與畫廊之間的強烈反差。「當時藝術市場好熱鬧,但同一條街上,就見到婆婆日日彎腰撿紙皮。呢種貧富懸殊,令我好震撼。」他希望透過藝術,讓觀眾重新認識這群長者的努力與價值。
//我唔係想浪漫化佢哋,而係希望用藝術去表達尊重。—高哼//
在《紙要耆積》計劃中,高哼不只收集紙皮,更親身走進拾荒者的世界。有婆婆主動教他點樣用膠紙綁好紙皮,那份真誠令他深受感動。「我唔係想浪漫化佢哋,而係希望用藝術去表達尊重。」他這樣說。
《同人》取自俗語「同人唔同命」,以撕裂仿畫的紙皮作品,直擊藝術光環下貧富懸殊的現實。
專訪
生活
大埔北區
學習
社區人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