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葵興一個小小的工廈單位,有一間名為「Sayau砂休」的陶藝工作室。推門而入,是一片寧靜與專注的空間,只有陶泥的觸感、手作的節奏,而城市的喧囂彷彿已隔絕開。工作室創辦人Alyssa,不僅是藝術系出身的陶藝師,更曾是一位特殊學校老師。她用雙手塑泥,也用心塑夢,為特殊學童與照顧者打開一扇溫柔的出口。
好多小朋友唔識講感受,但當佢哋拍打陶泥,用手觸摸、搓揉,就會慢慢放鬆落嚟。 —Alyssa
//你成手都係泥,唔會再攞住電話,唔會心散。就係咁,壓力慢慢釋放咗。//
「砂」代表每粒陶泥沙粒各自獨特的形狀與質感,「休」則象徵心靈的停歇與沉澱——這是「Sayau」名字的由來,也是一份對每個獨一無二生命的尊重。Alyssa說:「香港人生活急促,我希望大家可以喺呢度,真正休息一下,專注當下。」
說起陶藝的吸引力,Alyssa眼中閃着光。「我最享受嘅,就係入到一個心流狀態,好似冥想咁。」她分享,陶藝創作講求當下的專注,雙手與陶泥互動,沒有捷徑,沒有速成,「你成手都係泥,唔會再攞住電話,唔會心散。就係咁,壓力慢慢釋放咗。」
不少家長藉孩子作品,了解他們內心世界。
創作過程中,還可學會接納失敗與表達情緒。
任教特殊校多年 了解SEN童需要
這種「慢」的藝術,也正正成為她教導特殊學童的重要媒介。Alyssa坦言,自己曾在特殊學校任教多年,深知SEN(特殊學習需要)學童在日常學習和情緒表達上面對的挑戰,「好多小朋友唔識講感受,但當佢哋拍打陶泥,用手觸摸、搓揉,就會慢慢放鬆落嚟,甚至透過作品表達佢哋嘅情緒。」
她特別記得一次親子陶藝班,有SEN小朋友在創作中,竟主動捏出一個家人從未見過的圖案。「佢媽咪話從來都冇見過佢做過呢啲嘢,連佢鍾意畫畫都唔知道。」這些微小但深刻的瞬間,令Alyssa更篤定,要用陶藝為這些孩子創造一個可以安全表達自己的平台。
Sayau Studio打造讓人專注當下的空間。
//唔一定要行傳統路,我想佢哋知自己都有能力幫到人,甚至幫番同路人。//
Alyssa不止希望陶藝是孩子們的出口,她更希望它成為未來的出路。「其實SEN學生出路好少,做導師?做唔到啦。點解唔可以畀佢哋一個培訓機會?」她透露,Sayau Studio正構思一個更遠大的計劃——培訓有潛質的SEN學生成為陶藝課的「導師助手」,一步步由學習者轉變為教學者。「唔一定要行傳統路,我想佢哋知自己都有能力幫到人,甚至幫番同路人。」
她笑言,這樣的想法或許天真,但正因為自己曾是教育者,更明白制度的局限,也更希望在制度外搭建另一條路,「我唔係想拯救世界,只係想喺我嘅能力範圍內,慢慢做,做得細細地,但實在。」
為仁濟醫院郭子樑幼稚園舉辦陶藝工作坊。
【擬與機構合作 開療癒課予照顧者】
SayaStudio未來亦將與照顧者相關機構合作,設計療癒性質的陶藝課程。「好多照顧者長期承受壓力,其實都需要抒解情緒。」她希望工作室能成為一個喘息之所,讓照顧者暫時卸下重擔,尋回自己。
她特別提到正在洽談的一個合作計劃,將陶藝與靜觀、線香、蠟燭等身心靈元素結合,讓參加者透過五感回到自己內心。「就算你未必鍾意捏泥,都可以由觸覺、氣味、聲音入手,搵到屬於你嘅平靜。」Sayau Studio於2022年創立,至今僅短短數年,卻已種下多顆希望的種子。
計劃陶藝結合身心靈品牌推療癒課。
專訪
生活
荃灣葵青離島
學習
社區人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