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貢區社區中心坐落於西貢市中心,區別於其他的社區中心,除了有相當大的戶外露天平台之外,兩側還有花園及田地可以耕作收穫,社區中心內常常有歡聲笑語。西貢長大的Eva任職西貢社區中心總幹事,她在中心常常會給家長或長者攔下來聊天,談笑間又展開了家常的話題,她自稱為「西貢鄉村姑娘」。
同市區長者早早規劃養老保障不同,西貢的長者好Chill。 —Eva
//西貢長者以漁民居多,多數睇天做人,常講「到時候再算啦」。//
Eva回憶「2014年的時候,我去西貢對面海村,同長者閒談,西貢長者以漁民居多,多數睇天做人,言談間他們常常會講『到時候再算啦』。那時候我就心裡面很着急,同市區內的長者早早規劃好自己的養老保障不同,西貢的長者好Chill。」根據西貢長者的特性,社區中心都因此調整策略,同鄉事會合作,借用村公所的場地,幫長者提供就近的服務,主動提供資訊給長者,例如外展到村服務,社區照顧人計劃等。
回顧多年的社區服務經驗,Eva很感觸當然也很滿足。
//每一位婦女我們都會為其提供一年的密集培訓(以備就業)。//
除了長者之外,照顧家庭婦女,亦由Eva及團隊納入計劃中。她說:「社區照護人計劃的初心,除了幫助長者之外,幫助未就業婦女能夠自食其力都是我們的目標。每一位婦女我們都會為其提供一年的密集培訓,而且好多時候,我覺得家庭婦女其實他們都好有天分,例如探訪時,她們好叻主動同公公婆婆講社區見聞,令到公公婆婆好覺得被關心,這種天分,就是我們好想達到的精神層面的關懷。」
西貢社區在近年來,開展了「行山義工隊」、社區內家庭匹配長者探訪、「西貢爸媽兵團」等,利用鄰里關係,為社區搭建一個互助網絡,達到「人人有人照顧,人人照顧人人」的理念。
//會告訴孩子關於店舖的歷史和社區功能。//
而社區內四處奔跑的小朋友,身為媽媽的Eva,都有為他們爭取同市區的小朋友一樣,甚至更獨特的體驗。「孩子曾帶回一張市區一日店長活動的宣傳單,我便想到這模式或許也適合在西貢推行。」
西貢的小店員計劃也應運而生,而且小朋友的工資轉變為店舖的現金券優惠,家長在支持店舖的時候,常常會消費超出券額,除了小朋友學習接觸社會之外,區內的小店也樂於參與。「會告訴孩子關於店舖的歷史和社區功能,例如有個糧油雜貨舖在西貢是區內重要場所,見證了沒有連鎖超市年代時,居民的生活柴米油鹽。」
常與長者聊天,聽聽真實心聲。
【推廣地質公園 守護休閒療癒地】
西貢以外籍居民眾多而聞名,他們同樣是社區重要持份者。「外籍人士的文化教育與華人不同,他們多依靠內部社群獲取資訊。但很多時候,並非他們不願參與,而是我們未有提供舞台。」例如2024年文青市集,社區中心特設兩檔予非華語親子繪畫;同年萬聖節,有數百名外籍兒童參加中心活動;今年龍舟嘉年華,Eva更邀請英格蘭舞蹈團體演出。
「我覺得綠色將會是未來工作的重點,因為自然環境對精神和身體健康都十分重要。作為NGO,我希望承擔保護西貢這個香港後花園的使命,推廣地質公園等世界級資源,守護西貢作為港人休閒療癒之地。」Eva如是說。
對守護西貢後花園極具使命感。
綠色生活與社區連結並行。
西貢
專訪
生活
學習
環保
社區人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