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面對雜物,人人都有無力的時候,但對精神復元者而言,囤積不只是凌亂,而是一層層由焦慮、創傷與病徵堆成的牆。康和互助社聯會主任鄒長順(Long),在社區推行《執屋達人》計劃,陪伴復元者從狹窄的家一步步走回有空氣、有光的生活。
願意走出屋企、重新接觸人,代表真正復元開始。 —Long
//有啲有潔癖,全部乾淨,但亂到落唔到腳。//
Long處理過無數個案,最深刻的是一位獨居婆婆。「有位婆婆屋企啲雜物高過人,開門要爬入去,連廁所都用唔到。」某天,婆婆跌倒,被衣物卡住,動彈不得。「直到有一次佢跌低被卡住,要報警、消防入屋先救得出嚟。」那一刻,Long更明白囤積並非簡單的「亂」,而是危機的前兆。
多年接觸復元者,Long發現囤積背後從來不是「懶」。有人因病徵不停買東西,有人以雜物填補孤獨,也有人極度潔癖,屋企堆滿物件卻全部洗得乾乾淨淨。「有啲人仲有潔癖,全部乾淨,但亂到落唔到腳。」在狹窄的香港,不少長者都覺得「以後有用、唔捨得丟」,雜物於是日積月累,最後變成壓力,甚至慢慢淹沒生活。
堆滿衣物、紙張與雜物,行走通道幾乎消失。
//執屋對康復者嚟講,係會觸動情緒。//
去年,Long申請香港職業治療部門資助,推出《執屋達人》小組。計劃原本只招20人,最後超過30人報名。參加者需學習整理技巧,也要帶回家「功課」,例如清理洗手盆、丟走一袋雜物。「好多人以為執屋簡單,但對康復者嚟講,係會觸動情緒。」有人邊執邊哭,有人焦慮得心跳加速。「佢哋唔係淨係執嘢,而係整理情緒。」Long說。
計劃養貓 逐步丟雜物騰空間
其中一位會員,因一個心願而踏出改變的一步:「如果可以,我都想養兩隻貓。」Long便陪對方計算空間要點清、貓砂盆如何放。為了那隻「未來的貓貓」,對方每天丟少少雜物,從一袋開始,慢慢騰出空間。幾個月後,地板重現,一個屬於小貓的角落也出現。當對方抱着第一隻領回家的小貓時,那抹笑容像是生活重新亮起。
雜物只是其中一關,更大的挑戰是社會的標籤。「有啲會員想搵工,但唔知應唔應該講自己有病;講咗,又怕冇人請。」藥物副作用如疲倦、手震、專注力下降,也為他們帶來障礙。「佢哋唔係冇能力,只係需要多啲理解同配套。」Long強調。
參加者在導師帶領下,學習情緒管理與日常整理技巧。
【雜物堆走出來 重新掌控人生】
今年10月,香港職業治療學會在荃新天地二期舉辦「世界職業治療同樂日2025」,Long在活動上分享復元者面對的困難及《執屋達人》的成果。學會同時宣布,2025/26年度「病人團體活動資助計劃」將由1萬元增至1.5萬元;康和亦是今屆獲選團體之一。
Long說,《執屋達人》不只是一個整理計劃,而是讓復元者重新連結社區的開始。「整理屋企,只係第一步。當佢哋願意走出屋企、重新接觸人,就代表真正復元開始。」從雜物堆走出來的,不只是空間,而是一個人重新掌控人生的力量。
久違的地板再次露面,是復元過程重要象徵。
專訪
生活
荃灣葵青離島
學習
社區人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