聽覺在日常生活不可或缺,但年紀越大其功能相應退化,部分人加上疾病和不良習慣,出現某種程度的聽力損失,甚或導致長者有認知障礙症。有本地企業利用其專利技術,研發骨傳導裝置,直接將聲音傳到內耳,繞過外耳和中耳的問題,摒除傳統骨傳導裝置的痛點,而這裝置的研發乃源自該公司創辦人林旭對父親的「愛」。
林旭(左)希望利用創科帶動社會發展,造福人群。
這部介質傳導裝置名叫「Dai3mimi」,即是日文「第3隻耳」的意思。與父親在葵涌生活成長的產品設計師、Dai3mimi創辦人林旭表示,研發產品源於其80多歲的父親有聽力問題。他指,有次在酒樓與父親飲茶,自己要大聲高喊,父親始能聽到,令他察覺問題所在。
團隊積極推廣「Dai3mimi」助聽器。
後來,他又發現世界衞生組織(WHO)數據指出,全球有15億人有某程度的聽力損失,其中約4.3億人需要用上針對聽力損失的復康產品或服務,令他下決心研發一款更符合長者友善的助聽器。這個宏願,源自關懷父親的「愛」。
現時,市面傳統助聽器先透過咪高峰收取聲音,將聲音轉為電子訊號,經過精密聲音處理及放大後,再由喇叭輸出,最後將聲音傳送至助聽器使用者的耳中。林旭說,他父親起初便是使用這種助聽器,然而有次發現父親不喜歡用,原因是戴上後「很辛苦」,會有大量雜音,但他不甘心父親持續聽不到他的聲音,故用兩年積極研發,最後創造出「Dai3mimi」。
敬吾之老,愛人之老。
國家或香港沒有人做,因此我們決定嘗試開發。
林旭介紹「Dai3mimi」時指,使用時只需將發揮共振作用的小型裝置貼近頭骨便可,外掛式佩戴,可讓之貼住耳朵附近的臉骨,亦可貼在前額或兩邊面頰,而外形設計看起來與一般耳機差別不大。他說,最大困難是要找合適物料。
林旭指出,傳統助聽器技術由歐美襲斷,價錢絕不便宜,最便宜也接近萬多元,加上又不見到有中國或亞洲品牌,於是下定決心製做一部「港版助聽器」幫助家人及社會。
「Dai3mimi」早前奪得「2022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」中的「智慧生活大獎」,該賽事由特區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策動。
Dai3mimi 早前獲「2022 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」獎項。
我的堅持就是有適合的目標就要全力去做!
林旭透露,事業並非一帆風順,他指自己研發過逾一百件產品,但最後成功生產送到大家手上只有數件,「Dai3mimi」是其一。即使失敗無數次,他深信「認定方向就要去勇往直前地去做好」。
林旭續說,自己公司並非單純「炒樓、炒金融」,而是真真正正利用創新科技帶動社會,這也是研發「Dai3mimi」的目的。他又指出,希望利用這件擁有「香港技術」的裝置可輸出到內地,甚至全世界。
拍檔醫療團隊希望帶出Tech2Care 的概念。
【社會關注 認知障礙】
近年,醫學界對「認知障礙」開展了一定數量的研究。有醫學文獻指出,若聽力受損得久,會影響到腦退化,當老人家聽不到時,反應會變得緩慢,而欠缺外在刺激,則有可能引致認知障礙問題。
林旭希望在推廣產品時,同時也可以帶出這個認知,讓大家知道原來利用助聽器等工具便可解決「認知障礙」問題。有專家更指,若在聽力退化時使用助聽器等工具,幫助當事人與家人好好溝通,融入社會,對長者以及聽障人士來說十分重要。
醫學界近年對「認知障礙」開展有規模的研究。
新界人家
專訪
醫療
生活
荃灣葵青離島
健康
科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