循道衞理聯合教會李惠利中學的校園,多處可見烏龜的形象蹤跡。無論是校長室的擺設,還是池中的活烏龜,每一隻都靜靜提醒學生:只要堅定走向目標,無論步伐多慢,最終都會到達終點。這也是校長束濟良(束Sir)的教育哲學,他深信: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質,無需與他人比較,只要找到優勢,無論走得多慢,終會發光。」
只要找到優勢,無論走得多慢,終會發光。 —束Sir
//重新認識葵青區的基層學生,既充滿意義,也充滿挑戰。//
束Sir擁有30年教育經驗,曾在保良局服務多年。作為一名基督徒,他一直希望能夠在福音機構學校工作。如今距離退休僅剩四年,束Sir選擇將自己最後的教學生涯放在李惠利中學,通過正向教育幫助學生發掘潛力,實現夢想。
「這間學校的方針並非要打造一所Band1中學,而是希望幫助有需要、來自弱勢背景的學生。」束Sir坦言,過去所謂的「弱勢學生」多來自貧困家庭,但如今這個群體的範圍更廣,包括不同特殊需要和家庭背景的學生。過去在將軍澳區任職的他表示:「重新認識葵青區的基層學生,既充滿意義,也充滿挑戰。」
烏龜仔提醒學生:不必比較,只要堅持,就能發光。
//在香港,學業較弱的學生,有多少機會發揮所長?//
李惠利中學的一大特色,是將體藝科目融入課程。從初中開始,學生便有機會接觸多種運動,逐步培養運動習慣。升上高中後,學生可選修體育科或體適能教練的應用學習課程(ApL)。束Sir指出:「我們的體藝課程不僅僅是興趣班,而是幫助學生鍛煉身心,並學習專業知識,如營養學和運動創傷等,為未來的職業生涯打下基礎。」
「在香港,成績好、讀書叻的學生有很多選擇,但對於學業較弱的學生,又有多少機會能夠發揮自己的長處呢?」他認為,李惠利中學的校訓「各盡所長」,正是希望每個學生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優勢,並在不同的領域發揮潛力。
來自怎樣的家庭背景,學生都能得到支持與機會。
//有位中六生運動出色,惟家庭背景壓力,返學對他來說非常沉重。//
葵青區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,許多學生面對的挑戰遠比我們想像中更加複雜。束Sir認為,作為教育工作者,學校除了關注學業成績,更有責任在各方面提供支持,幫助學生在生活的各個層面獲得關懷與幫助。
「有位中六學生,在運動方面表現出色,但由於家庭背景的壓力,返學對他來說變得非常沉重。學校積極平衡他的心理和學業,讓他能夠安心學習,並支持他參加練習和比賽。」這類故事在李惠利中學並不少見,束Sir希望每位有需要的學生都能在這裡找到支持,安心成長。
學校有十幾個港隊代表,說明「各盡所長」非空談。
陸運會上,束Sir背龜而行, 學生齊聲鼓勵。
【即使「世界停頓」 擋不住進修的決心】
學生的潛力不應受學校排名限制,即使是Band3學校,依然能培養出有志向的新一代。束Sir便是最佳例子:「小時候在新法書院下午校讀書,放學後會到自修室溫習,觀察Band1學生的學習方法,然後照做。」天道酬勤,他預科順利考入Band1學校,大學畢業後成為教師,開展他的教育旅程。
疫情期間,世界停頓,束Sir利用這段時間提升自己。「我出版了《正向教育火伴師:青少年成夢12傳奇》一書,還完成了兩個不同的碩士課程,又修讀了校長班!」
專訪
生活
荃灣葵青離島
學習
運動
社區人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