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中文大學醫科學生葉卓穎,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,得知有病人自助組織舉辦真人圖書館活動,便毫不猶豫地報名參加。這次活動,對她來說,不僅是一次與病人近距離交流的機會,更是一堂生動的社會實踐課。
即使病患讓生活充滿限制,他們依然積極想辦法生活,這讓我深受啟發。 —卓穎
//我在課程中並未接觸到這些話題,病人們讓我了解到造口的原因和他們的日常生活。//
香港復康會社區復康網絡,近日邀請香港造口人協會、利民社區網、香港肝臟移植協康會及童膚樂聚等四家病人自助組織,前往各大學舉行真人圖書館活動。
病人親自與醫科及社工系學生交流分享。「我在課程中並未接觸到這些話題,病人們讓我了解到造口的原因和他們的日常生活。」卓穎感慨地說,「以前聽到患病,總會覺得病人很慘,但實際上,他們並不一定這樣想。即使病患讓生活充滿了限制,他們依然積極地想辦法生活,這讓我深受啟發。」
卓穎獲病友鼓勵:「努力,將來成為一個好醫生。
//(女孩)隨遇而安的心態接受這一切,並不想讓這個成為感受生命的限制。//
在活動中,卓穎對造口人協會和利民社區網的分享尤為深刻。她發現,現行的醫療體制往往讓醫生或醫務人員難以長期關懷病人,而病人自助組織則為這些病人提供復康支援。在升四年級的假期,卓穎在真人圖書館活動中第一次接觸到了造口病患。她還記得那是位年輕的女孩,因為需要切除器官而進行了造口手術。「然而,女孩並沒有因此而消沉,她以隨遇而安的心態接受了這一切,並不想讓這個成為感受生命的限制。」
籌備活動的社工Yan介紹說,「過程中務求在30分鐘內傳遞病人故事、組織理念等訊息,例如造口人協會利用造口袋作為道具,令參加者切身處地感受病人的處境等。」她提及團隊觀察到自疫情開始,醫護人員與病人的接觸更少,醫護同學更在學期間鮮有機會接觸病人,他們因此希望藉真人圖書館重新提出「醫護同行」的精神。
真誠對話,讓分享會洋溢暖意。
//感受到了人類在生命面前的卑微,以及生病時的無助與無奈。//
葉卓穎還將自己的實習經歷,寫在了個人社交帳號上分享。其中一個個案,提及遇到了一位患有嚴重黃疸的婆婆。雖然婆婆被確診為胰臟癌,癒後情況並不樂觀,但她依然選擇了不做手術,也不願讓家人知道病情,因為她不想成為他人的負擔。「感受到了人類在生命面前的卑微,以及生病時的無助與無奈。」
身為醫科生,卓穎認為不僅要關注醫療制度以內的事情,還要關注醫療以外的議題,而在與病人的交流中,病人們常常會鼓勵卓穎說:「努力,將來成為一個好醫生。」這些溫暖的對話,時常提醒卓穎當初為什麼選擇讀醫科。
在Ig Page 記錄與病患的互動故事。
【多包容持理性 同建友善社區】
在醫學院的學習中,卓穎發現,公眾普遍對癌症持有可憐與同情的態度,然而,當面對一些如精神病等疾病時,卻可能產生不太好的感覺。這種感覺往往源於傳媒和社會對這些疾病的片面影射,形成了先入為主的概念。「這些概念未必基於真正深入的瞭解,卻容易讓人們在未經求證的情況下,就產生排外的情緒。」
卓穎認為,這些情緒容易對病患的心理造成進一步的壓力和傷害,從而加速其病情惡化。因此,她希望大眾透過認知,更全面、深入地了解這些疾病,以更為包容和理性的態度對待病患,在社區上營造友善的環境。
與病友組織交流,啟發醫科生用心感受。
沙田
民生
專訪
醫療
生活
學習
社區人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