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,許多人渴望尋找一片寧靜。位於粉嶺坪輋的老徐農莊,不僅栽培士多啤梨(草莓),更見證了都市人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。
老徐農莊於2012年夏天開業,主要種植士多啤梨及其他蔬果類。負責人徐小姐耕種了幾十年,自小便開始接觸種植。她回憶道,剛來到坪輋時,整片土地都是荒地,「農田全是玻璃瓶和垃圾,我們要清理才能開始種士多啤梨。」
//以前不停播種,作物能迅速成長,近兩年卻常出現死苗。//
士多啤梨以其甜美的口感和鮮艷的色彩,一直是最受歡迎的水果之一,徐小姐也不例外。大約在2010年,她開始學習種植士多啤梨。與傳統的農作物銷售不同,士多啤梨的摘採活動愈來愈受歡迎,因此農莊便選擇以種植士多啤梨為主。
然而,士多啤梨的種植並非易事,她解釋道,士多啤梨適生溫度為15至25度。在全球極端氣候的影響下,種植士多啤梨及其他蔬果變得愈來愈困難。由於降雨量和氣候溫差不理想,近兩年適合冬天的農作物,例如魚翅瓜,特別難以種植。「以前只需不停地播種,作物便能迅速成長,但近兩年卻常常出現死苗的情況。」因此,她只能選擇種植較易生長的作物。
種植需要投入大量心力。
撕去部分葉子,讓士多啤梨有足夠陽光。
//看到小朋友拔起蘿蔔時的興奮笑臉,真的很有趣。//
儘管如此,徐小姐在十多年的經營中,仍能見證客人的成長與變化,這是她最大的快樂。她提到,一些熟客從單身、結婚到如今擁有小朋友,周末來到農莊放鬆心情。「在寫字樓工作的壓力很大,來到農場能讓他們得到放鬆。」
農莊的客人主要是家庭,徐小姐指出,許多家長希望孩子能體驗農田生活。「現在的小朋友很少接觸農田,有時甚至連菜心和椰菜都分不出來,未必知道蘿蔔是生在泥土裡的。」因為有些家長缺乏農田經驗,孩子們往往是第一次來到農莊,徐小姐親自教授他們種植的技巧,例如剪士多啤梨和拔蘿蔔。「看到小朋友拔起蘿蔔時的興奮笑臉,真的很有趣。」
農莊通常在10月開始種植士多啤梨,12月便可收成。
//既然賣不出去,不如就給需要的人,更有意義。//
每次的農作物收成都不同,農莊不時會捐贈蔬菜。徐小姐解釋,因為疫情期間,許多人難以購買蔬菜,而農莊也有剩餘的蔬果,因此決定免費派發,希望能減少浪費。「既然賣不出去,不如就給需要的人,更有意義。」
徐小姐表示,使用薄膜可以避免士多啤梨沾上污泥。
【昇平生活 處處有人情味故事】
自農莊經營以來,徐小姐一直居住在打鼓嶺昇平村,她形容這裡的環境十分舒適,日出而作,天黑就休息,能專心打理士多啤梨。「這裡很輕鬆,沒有壓迫感。」村民和其他農民對她非常體貼和友好,「平時知道我忙,甚至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,還會主動買麵包或送自家煮的湯給我。」
村內有不少老人家,徐小姐形容每位公公婆婆都十分和藹可親。她經常與他們聊天,聽他們分享過去的故事,例如這片農地的歷史和他們曾經種植的作物,「他們會跟我們說哪一塊地是他們種過、以前他們種的菜從幾點起,到天光墟開賣等故事。」
除了聽故事,訂價格及開車送貨當然是日常。
專訪
生活
大埔北區
學習
環保
社區人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