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人的回收意識日漸提高,但如何提升回收效率仍是一個重要挑戰。香港浸信會聯會小學的畢業生陳靖安和小六學生羅希琳,早前設計了一個智能回收系統,希望改善現行回收計劃的不足,並推動環保發展。
(社區現有回收系統下)可能有人故意加入額外重量,來獲得更多積分。 —「綠續有賞」團隊
//設計一個系統,鼓勵大家多回收,減慢堆填區飽和的速度。//
陳靖安認為,香港的回收制度需要改善。他說:「每日廢物棄置量很大,希望透過設計一個系統,鼓勵大家多回收,減慢堆填區飽和的速度。」
羅希琳表示,從「綠在區區」的綠綠賞獎勵計劃和環保署入樽機的不足中獲啟發,開始構思改良方案。她指出:「現時綠綠賞系統以重量計算積分,但可能有人利用不公平手段,像是故意加入額外重量,來獲得更多積分。」
機械人AI鏡頭辨認物品 倘不宜回收自動拒開蓋
由於政府推行的入樽機是透過條碼識別來回收,這也帶來一些漏洞——如果瓶內仍有液體,入樽機仍會接受;反之,即使瓶子十分乾淨,但只要缺少條碼,便無法回收。
為了解決這些問題,他們共同研發「綠」續有賞回收機,運用機械人系統及人工智能鏡頭去辨認物品是否可以回收。當鏡頭偵測到瓶內仍有液體時,機器將自動拒絕開蓋,以防止不當操作,確保整個回收流程更公平。
零開始設計到完成作品,兩人都有滿滿成功感。
//讓市民能夠兌換臨期食品或產品,不僅能鼓勵回收,還能推動減少浪費的理念。//
這套系統不僅提升回收準確度,還希望透過獎勵機制,建立一個良性循環。「當物品成功回收後,熒幕會顯示驗證碼;用戶可以在手機應用程式上輸入驗證碼,以累積積分並兌換獎賞。」陳靖安補充說:「我們希望以環保超市Green Price的產品作為兌換獎賞,讓市民能夠兌換臨期食品或產品,不僅能鼓勵回收,還能推動減少浪費的理念。」
此外,他們更提出將垃圾徵費與回收積分結合。「雖然垃圾徵費計劃暫緩推行,但如果能讓市民透過回收獲得免費垃圾袋,不僅可以減輕經濟負擔,還能提升回收動機。」陳靖安稱。憑藉這項設計,他們獲得「2024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」學生創新獎(小學組)銅獎。
兩人團隊齊心克服種種困難。
【天下無難事】
開發過程棘手
在這次挑戰中,兩人團隊只能彼此扶持,克服種種困難。陳靖安分享,開發過程中最棘手的問題,就是如何讓鏡頭的辨識結果傳輸到回收機,因為這兩個系統是獨立的,無法直接連線。「最終我加入一個顏色感應器,成功讓整個系統順利運作。」他說。
獨自演示緊張
比賽過程中,他們也遇到不少突發狀況。有一次,「積分獎賞」app突然故障無法啟動,陳靖安回憶:「當時很緊張,幸好帶了備用設備,所以我馬上找老師借來另一台機器,最後順利完成演示。」羅希琳則提到,曾有一次需要獨自完成演示,讓她備感壓力。「當時真的很緊張,因為要一個人講完整場,但也讓我學會在壓力下保持冷靜。」她說。
專訪
生活
荃灣葵青離島
學習
環保
科技
社區人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