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不懂游水的城市女孩,到走進潮間帶、研究鯨鯊、投身海洋教育十多年,Yeungs的故事就如她共同創辦的組織「在山田海Herein Nature」——她選擇「在海」,也選擇與自然同行,與人連結。
唔期望小朋友都變環保鬥士,記得泥灘一兩種生物,已好有意義。—Yeungs
//細個唔識游水,但我已好鍾意睇海、聽浪聲。//
「在山田海」由三位熱愛自然的環境教育者創立,名字寓意「身在其中、心在乎自然」。三人最初於青年中心擔任義工,從社區推廣環保資訊起步,日後正式成立「在山田海」。當中「在山」是Ah Chung、「在田」是Sauman,而「在海」就是今天的主角Yeungs。
「細個唔識游水,但我已好鍾意睇海、聽浪聲,覺得好舒服。」Yeungs自小住在九龍,閒時最愛搭車去馬鞍山海邊靜靜望海。中學時接觸「生態旅遊」,開始走入紅樹林與泥灘,探索潮間帶。「第一次做義工去汀角,本來係照顧小朋友,點知自己睇生物睇到唔捨得走!」那次經歷開啟了她對海洋的好奇心。
觀賞生物,賞心樂事也。
//我哋嘅海底有好多層次分明的生態系統。//
其後,Yeungs修讀台灣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海洋生物技術系,並曾遠赴菲律賓參與鯨鯊研究。雖然不諳水性,她仍努力考獲潛水員資格,成為海洋生態導賞員,將對海洋的熱愛化為行動與分享。
「香港三面環海,但好多人的印象,只停留喺沙灘、維港,或者『海水好污糟』。」Yeungs希望打破這種表面的理解。「其實我哋嘅海底非常豐富,唔止有珊瑚、泥灘生物,仲有好多層次分明的生態系統。」
唔識游水,Yeungs仍考獲潛水員資格,並化身海洋導賞員,有時會遇到鯨鯊呢!
//保育唔只係教育,政策、科研、商界資源都缺一不可。//
Yeungs指出,海洋問題與日常生活習慣息息相關。「你飲樽裝水、食海鮮、用塑膠,全部都可能造成污染。再加上氣候變化,海水溫度上升,令潮間帶生物更難生存,例如青口、螺、蟹類,都會受熱浪影響。」
「保育唔只係教育一環,政策、科研、商界資源都缺一不可。」Yeungs希望未來香港能有更多資源推動本地海洋研究、擴大保護區規模、訂立有效發展限制。「唔係靠個別人有環保意識就可以,而係要成個社會一齊郁。」
【走入泥灘觀察生物 小妹妹由怕到投入】
Yeungs多年來投身一線環境教育,常帶學生走入泥灘觀察潮間帶生物,第一課是學會尊重自然。「我會用生活例子講:『今日你係去人哋屋企做客,會唔會搞亂人哋間屋?』咁小朋友就明,唔係唔可以掂生物,而係要有意識咁互動。」她還會帶蟹模型畀佢哋摸,安全之餘又學到知識。
她最深刻的一次經歷,是一對姊妹參加活動的故事。「家姐年年參加,細妹因未夠歲數,只能陪送。第三年終於夠齡報名,興奮極了,但落泥灘時又因姐姐話蟹會鉗人而驚驚哋。我哋慢慢安撫、解釋、陪佢落場,最後佢不但參與,仲主動分享睇Discovery Channel學到嘅知識。」Yeungs說:「我唔期望佢哋變成環保鬥士,只要記得喺泥灘見過一兩種生物,記得自然的模樣,已經好有意義。」
多年來,她走入泥灘、走入課室,帶領學生觀察潮間帶生物,第一課就是學會尊重自然。
專訪
生活
大埔北區
學習
環保
社區人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