過去多月,不少人提高防疫意識,除了新冠病毒持續肆虐,原來另有一種超級惡菌最近在公立醫院現爆發危機。截至今年10月中,已錄得逾百宗感染和帶菌個案,遠超去年的20宗。其實,耳念珠菌在去年才首次在港出現感染個案,到底此致命惡菌由何處而來,為何值得大家關注?
去年六月底起,瑪嘉烈醫院出現首宗耳念珠菌個案。一名曾到瑞士的男子身上驗出高抗藥性的耳念珠菌,之後出現為期兩個月的院內爆發,全年錄得20宗感染。
惟今年至10月中已有逾百感染和帶菌者,其中仁濟醫院內科病房、瑪嘉烈醫院的內科及老人病房更成為重災區,部分個案牽涉安老院院友,情況令人憂慮。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形容,耳念珠菌已在香港「落地生根」。
抗藥性強增治療難度
耳念珠菌屬於多重耐藥性細菌,在2009年首次於日本一名病人的外耳道發現,後來蔓延全球各地,此惡菌致命率高,美國更將耳念珠菌列為「迫切」的抗藥性威脅之一。《紐約時報》曾報道,一名老人在紐約市的醫院做完腹部手術後,發現遭感染耳念珠菌,即使已立即隔離,卻仍在90天後死亡,其住過的病房多個角落皆被污染,需要大規模消毒。
本港衞生防護中心指出,耳念珠菌的抗藥性一般比其他念珠菌較高,視乎感染的部位及病人的整體健康狀況,惟耳念珠菌對不少用作治療的抗真菌藥具有抗藥性,因此增加了治療難度。
醫管局總感染控制主任賴偉文醫生曾表示,與其他念珠菌相比,耳念珠菌生命力頑強,可在不同環境生存,亦能抵抗一般消毒劑,因此容易在醫院傳播,除了加強醫院感染控制措施,要防止多重耐藥性生物如耳念珠菌感染,最重要更是保持手部和環境衛生。
抗藥惡菌「耳」知幾多?
1. 什麼是耳念珠菌?
耳念珠菌是念珠菌的一種。其實念珠菌是人體的常見菌種,於腸胃道或口腔都可能存在,但在免疫力極度低下的情況下,例如幼兒、長者、癌症病患等,或是長期使用抗生素的病人,便有更高感染風險。
2. 感染耳念珠菌後會致命嗎?
感染耳念珠菌的病徵,跟一般念珠菌一樣,多數會發燒、疼痛和疲勞,這種尋常症狀很難直接判定是由耳念珠菌感染,而必須經由檢測來確診,嚴重者更會引起血液、傷口及耳朵等感染。根據國際數據,入侵性耳念珠菌感染的致命率可高達三至六成。
3. 耳念珠菌有何傳播途徑?
耳念珠菌可透過接觸受污染的環境表面或設備,或是人與人接觸等方式傳播。此類微生物可在環境表面存活數周,若帶菌者未做好消毒,又四處觸碰床欄、桌椅等,相關環境便容易受污染。
4.哪些病人較易受到感染?
長期住院、身上有入侵性醫療儀器如中央靜脈導管或呼吸機、患糖尿病者、免疫力受損、近期曾接受大手術,以及正服用寬廣譜抗生素或抗真菌素的人較易受感染。
資料來源:綜合衛生防護中心、醫管局及過往報道
【飯局四人一枱 坐隔離最危】
新冠肺炎疫情之下要保持社交距離,食肆連月來需實行最多四人一桌措施,日本有最新研究發現,坐在確診者旁邊的人,原來比坐對面的人更易中招,其感染風險更高出五倍。
室內濕度維持70%水平防疫最佳
日本理化學研究所(RIKEN)的研究團隊利用超級電腦「富岳」,模擬四人同坐一桌的情境,實驗結果發現,若沒戴口罩交談約一分鐘,坐在確診患者身旁的人被濺到的飛沫,是坐患者正對面的人的五倍,以及斜對面的人的20倍。此外,當環境濕度為90%時,飛
沫在流動時會掉到桌上,他人接觸到飛沫的數量會減少;但當濕度為30%,飛沫呈現霧狀擴散,容易去到更遠範圍。
團隊認為增加房間的濕度能有助防疫,將室內濕度控制在70%最好,並且要小心安排座位,在冬天保持空氣流通。
醫家
醫療